今天沒有錄音
看圖閱讀體驗更好
前幾天,在后臺收到這樣一條讓我哈哈哈的留言:
圖源:自己截的
小個子的同事們馬上就表示,“這事兒很快要發生在我兒子身上了!”“出門被以為是姐姐也笑不出來了……”
然后就又開始了一輪關于身高的討論……
身高80%靠遺傳,但就是20%的后天努力,也成了廣大父母努力的重點,只求盡量不拖基因的后腿。
我是不太介意小D長多高的,活了幾十年,既沒有因為身高得到過什么優待,也沒有感受過歧視,所以就覺得還好。
但是,小伙伴們就不同意了,家長可以不介意,但小孩長大了自己也可能會介意吧!
比如她們,都想回家搖一搖自家爸媽,當初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圖源:同事截的
行,那就來說說,怎么通過運動“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呢?
01
有效運動是關鍵
我不抓身高,但小D的運動量和運動種類我是很在意的。而且,不管存不存在真正的“促長個兒”運動,都要在時間和強度上都達標了,才算是真的有效促進運動。
但現在很多孩子放學回家后,就是在樓下走動走動,摸摸小區健身器材,時間唰的一下就過去了,運動類型單一,運動強度也不夠。
一個孩子一天要動多久?都要做哪些運動?
根據《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不同年齡孩子的運動量和時長建議如下:
3~5歲兒童:
每天要進行至少180分鐘的身體活動,其中包括60分鐘的活力玩耍,鼓勵多做戶外活動;
每次的靜態行為不超過1個小時;
每天屏幕時間累計不超過1小時。
6~17歲兒童:
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且鼓勵以戶外活動為主;
每周至少進行3天肌肉力量練習和強健骨骼練習;
減少靜態行為,每次靜態行為持續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屏幕時間累計少于2小時。
大家看學齡后的建議這里,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達到中等強度 ” 運動。
什么是中等強度呢,健身的朋友應該很清楚,就是看心率。
最大心率計算公式是「220 - 年齡」,一般來說,中強度運動心率需要在最大心率的60%以上。
當然啦,咱們帶著孩子運動肯定不能時刻測心率,這有點過度焦慮了,也失去了運動的樂趣。
我們觀察,在運動的時候的狀態,會微微喘氣,只能說短語,那么大概率運動強度就是在中等偏上了。
圖源:網絡
第二個重點,就是每周至少進行3天肌肉力量練習和強健骨骼練習,肌肉力量和耐力提升了,運動表現更好,孩子也就更喜歡動。
肌肉強化的運動 ,大多是帶有一點抗阻力的運動,比如:
肌肉強化運動推薦:
趣味性的自重運動,像俯臥撐、引體向上、深蹲、登山跑;
模仿各種動物走路來增強四肢肌肉力量,比如熊爬行、青蛙跳、螃蟹爬等;
拔河游戲、讓孩子在家推重物也算;
各種攀爬運動,如爬樹、攀爬架;
各種瑜伽等等。
骨骼強化的運動,大多都是需要涉及跳躍或者快速轉換方向的運動,比如:
骨骼強化運動推薦:
3-6歲:趣味運動為主
比如跳格子/跳房子:單腳跳、雙腳跳交替;
蹦床;
踩影子追逐;
模仿袋鼠跳:雙手抱球連續跳躍。
7-12歲:記得加入拉伸和放松
跳繩;
籃球/排球等;
跑步;
所有涉及到任何“單腳跳、雙腳跳”的活動都算;
定點快速往返等。
看到這,大家不妨先自查一下,孩子的運動量,時間、強度和類型都達標了嗎?
02
縱向運動:有趣很重要
目前比較公認的“促長個”的運動,幾乎都是跳躍(縱向)類運動,原理是通過垂直方向位移刺激骨骼生長激素,讓娃盡量在發育期內長到最高。
這類的運動不需要太復雜,很多不需要額外借助運動器械,比起做什么運動,是不是真的“最”長高的,我更關心,動起來的時候是不是開心,是不是好堅持,是不是方便在生活中融入的。
結合這幾點,我們家經常做的縱向運動有:
1.每日跳繩15分鐘
雖然,跳繩一度是小D的“噩夢”,奈何考試要考啊,這個運動也十分樸素親民,一塊平地+一根繩子就能解決,幾分鐘就能幾百下,容易堅持,為了調動小D的積極性,我也會在旁邊做點無繩跳,陪著她跳。
小學生一分鐘跳繩評分表 上下滑動查看
但跳的過程,記得 一定循序漸進,不能一上來就讓孩子跳個千八百個。
可以根據年齡或平時運動情況來適時調整, 每次1-2分鐘, 從每天500個開始,每周增加100個,直至1000個左右,停停歇歇,跳個15分鐘左右。
跳繩攻略可查看舊文:
2.碎片時間摸高跳
這種鼓勵小朋友摸高跳的小玩具,估計大家也都見過,放在比伸長手再高個20cm的位置,日常看到就會自覺想跳兩下。接下來江浙要進入黃梅天了, 無法外出活動的時候,更是居家鍛煉的小幫手。
圖源:自己拍的
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這種摸高跳屬于大沖擊量的跳躍運動,落地時的沖擊力很大,要掌握正確的發力方式,不然還不如不要跳。
摸高跳正確跳法:
第一步:活動手腕腳腕,做一點熱身;
第二步:雙腳打開,身體稍稍下蹲,膝蓋以不超過腳尖為準;
第三步:用腳掌發力,全力起跳,左右手交替夠高處的目標。
可以左右手各5次分為1組,每天做3~5組,每做1組休息2分鐘,每天小10分鐘,孩子也能微微出汗了。
如果單一摸高孩子沒興趣,也可以設置一些小游戲,比如全家一起進行摸高比賽。
家里沒摸高器的話,做一做空中投籃替代也可以的。
圖源:自己拍的
3.生長操
網上還一直流傳一類“世界公認長高操”,是兒科醫生推薦的,各種厲害的噱頭都有,到底是不是世界公認,我并沒有去找特別正規的依據,把它拿出來練了一下,發現其實也是我們日常跳操常做的動作。
主要是下面這幾個動作:
長高操:
圖源:杭州市婦產科醫院
1.胯下擊掌:30 個
2.摸腳跳:左右共30下
3.開合跳 : 30下;
4.伸展摸高:30下(舒展全身)
以上, 每天做個4~6組。
我自己試下來,一套 大概就12分鐘,運動強度在中高度以上(心率區間125,符合中強度運動原則)。
大人帶孩子做一做,其實也挺好的,簡單方便,自己也順便運動了,很推薦。
4.游戲類運動:斗雞、跳房子
如果以上運動孩子都不喜歡,那咱們大人就自己主動一點,約幾個適齡的孩子一起做這些“斗雞”、“跳房子”游戲, 其實就是單雙腳跳的變形。
沒有孩子是不喜歡玩的,他們只是不喜歡被“考核”著運動 ,所以,如果咱們帶娃的時候,能放下手機跟孩子玩起來,沒有娃會拒絕的。
比如玩123木頭人,輸的人在旁邊跳100下繩,30個開合跳等,讓運動盡量不枯燥。
真的投入玩起來,常常會不知不覺就超了20分鐘。
圖源:自己拍的
03
伸展運動:改善體態還能放松
伸展類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更好地為骨骼和肌肉提供營養,也就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生長發育。
拋開這些不說,多拉伸,改善圓肩駝背,有個好體態,也能在視覺上“長高”3cm??!
常見的伸展運動的有:
游泳、伸展體操、健美操、舞蹈等,平時有這類興趣班的就很好,如果沒有,在家做做坐位體前屈、拉伸,在小區里借助健身器材拉環、引體向上也挺方便,保證時間就可以。
圖源:自己拍的
拉伸一直是個被嚴重低估的運動,其實它對釋放壓力和放松肌肉的作用可不小。
帶小朋友做的拉伸操蠻多,動作文字描述起來比較難懂,直接推薦大家2個視頻:
比如這套《Little Sports》的動畫操,是專為孩子們制作的主題動畫視頻課程,雖然是卡通,但動作并不低幼,運動主題也蠻豐富,適合4-15歲兒童。
萌萌的卡通人物,小朋友看起來會更有代入感,簡單的英語,還能練練聽力(可投屏)。
兩套伸展操,一套日常,一套睡前:
圖片來源:B站
截幾個動作給大家看看
圖源: 《Little Sports》
圖源:《Little sport》
每次睡覺之前,躺在床上放松身體的時候,也可以來幾個拉伸的動作,幫助孩子放松身體,提高睡眠質量,緩解身體疲勞。
圖源: 《Little Sports》
04
長高3+1:吃、睡、運動,好心情
寫這篇的初衷,是同事跟我分享的一件事。
小區里每天晚上都能碰到一個“逼”孩子運動到天黑的媽媽,拿著秒表掐時間,生怕孩子“像自己一樣”長不高,還每天晚上會額外給娃做一條大黃魚,看著他吃下去才安心。
圖源:小紅書
但是,太長時間、大量的運動,以及父母的焦慮,都會讓孩子“不堪重負”,而且負面情緒也會阻礙長高的。
我自己運動了11年最大的一條心得,就是,越是不把運動當作“額外”的事情來做,越容易開始,也越容易堅持。畢竟,再好的運動,跳個2天也沒用的。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帶動全身都運動起來的機會,比如:
我會經?!膀_”小D提前一站下地鐵走回家;
多讓小D陪我去超市/菜場買東西,不知不覺就有了更多的“走路”時間;
走的過程中,時不時會加入挑戰賽,看到地面方框的,要求只能單腳跳;
有兩條并排行人道的,我們快走比賽誰先到。
圖源:自己拍的
我和小D做過的有意思運動:
我靠墻深蹲她模仿我; 我跟著B站跳帕梅拉,她和我一起“隨便扭”; 堅持時間最長的,天氣好的時候去戶外走路,時不時加上一點點你追我趕; 現在我又開始學自行車了,之后能一起周末騎行的機會就更多了。
如果咱們自己太累了,偶爾讓娃用“科技”帶娃運動,也無可厚非的,特別是在一些天氣不咋好的時候,用我們手機里的“洪恩愛運動app”在家投屏一起運動。
圖源:洪恩愛運動
老土的話再說一遍:促長高沒有別的靈丹妙藥,就是這吃、睡、運動三大馬車,加上好心情,這個是放在哪都好用的最強“催化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