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林曉
在廣州科大中醫醫院的理療科,有一間總飄著淡淡艾草香的診室。推開門,墻上掛滿大大小小的玻璃罐,桌上銀針排列如星辰,47歲的龍炬醫生正被患者們稱作“罐針判官”。這位擅長用拔罐和針灸“對話身體”的中醫,用火罐的印記和銀針的顫動,為無數人解開了健康的謎題。
火罐會“說話”
龍醫生的絕活,是從拔罐后的皮膚痕跡中尋找病因。
“身體就像一張地圖,火罐一吸,哪里有問題就會留下‘記號’。”他輕輕將一個玻璃罐扣在患者肩頸處。短短五分鐘,罐口下的皮膚泛出暗紅色斑塊,“你看這片紅色邊緣發紫,說明寒氣在這里‘堵車’了。”
診室里有個特別的“罐印相冊”,記錄著各種罐印圖案:有的像散落的雪花(體內濕氣重),有的像年輪般一圈套一圈(慢性炎癥),甚至有位電競選手背上吸出了形似鼠標的印記——長期握鼠標導致的手部勞損,竟在肩背反射區顯形。
銀針當“偵探”
拔罐定位問題后,龍醫生的銀針就要出動了。
他用的針細如發絲,扎進穴位前會先用熱感儀掃描皮膚溫度。“寒氣重的地方摸起來像冰箱冷藏室。”一位腰痛的患者俯臥在床,龍醫生沿著罐印邊緣下針,針尾微微顫動:“這針跳得像小彈簧,說明肌肉里有‘緊張的結’。”
最讓患者稱奇的是他的“針灸導航術”。有位阿姨腿麻三年查不出原因,龍醫生在她后腰拔罐后,沿著罐印走向扎了七針,最后一針落下時,阿姨突然喊:“哎呀!腳趾頭有螞蟻爬的感覺!”原來腰椎神經壓迫的病灶,被銀針精準“接通”了。
古法混搭科技
龍醫生的診室像個中醫科技館:
智能拔罐器:能調節吸力大小,罐口顯示倒計時,避免傳統火罐燙傷風險
- 會發熱的艾灸罐:內置溫度傳感器,防止低溫燙傷
- 穴位探測筆:筆尖接觸皮膚就會“滴滴”響,幫患者找到精準穴位
但他依然保留著老手藝:用藥草熏蒸竹罐,給特別怕冷的人用燒得通紅的火罐。“科技讓我們更安全,但有些老祖宗傳下來的‘火候’,機器還學不會。”他笑著晃了晃祖傳的黃銅火罐,罐身刻著二十代傳人的名字。
患者故事
26歲的程序員小張,長期肩頸僵硬得像塊鋼板。龍醫生在他背上吸出三個深紫色罐印,沿著印記扎針時,小張突然笑出聲:“針扎下去那一下,脖子后面像開了瓶汽水!”經過五次治療,他形容自己的肩膀“從生銹鐵門變回了彈簧門”。
78歲的陳奶奶膝蓋疼得走不了路,龍醫生在膝蓋周圍拔罐后,發現罐印顏色上深下淺。“這是氣血‘爬不上山坡’了。”他在奶奶腳踝處扎針配合艾灸,兩周后陳奶奶居然能爬樓梯回家,“現在我叫他‘小龍判官’,他說哪疼就準沒跑!”
診室外的走廊里,候診的人們正互相比較著背上的罐印。有人打趣說:“來這兒治病像拆盲盒,每次罐印圖案都不重樣。”而玻璃窗內,龍醫生又點燃了一支艾條,青煙裊裊中,火罐與銀針繼續書寫著屬于現代人的中醫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