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媒體看邢臺
一脈源流 心有所歸
——河北邢臺優化文旅供給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許你一眼井泉上善若水,許你太行入懷路轉峰回……百泉水,流過了誰,一脈源流心有所歸三千五百年……”
夜幕降臨,《百泉之約》悠揚的旋律響起,百泉湖公園廣場上,人們翩翩起舞。“泉是全村人的命根兒。”63歲的張花芬是河北省邢臺市百泉社區黨支部原書記,她告訴記者,從前社區居民喝百泉水、吃百泉藕,百泉湖的魚蝦格外鮮;現在,百泉以新的面貌融入群眾生活。
邢臺人對泉有著深沉的情感。
邢臺被譽為“百泉之城”,是八百里太行山沿線城市中,唯一一個整體建構在碳酸鹽巖地質結構上的城市,獨特的地質構造造就了“平地群泉涌”的太行泉城。在這里,水涌百穴、甘露爭溢,千年泉脈滋養了邢臺因泉而城、因泉而名、因泉而興的獨特氣質和厚樸善美、勤奮自強的城市精神。
近年來,邢臺市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立足建設泉城特色旅游休閑城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和泉水資源,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形成“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的文旅主體框架,好生態回應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經濟發展賦能。作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邢臺正在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01
護泉節水興生態
游客泛舟達活泉湖。 白瑞英攝
邢臺城區坐落于太行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區的大量降水、地表水滲入地下,而邢臺城區及周邊地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盆狀地質單元,能夠儲存住地下水。受地質壓力作用,泉水從“薄弱點”噴涌而出,形成了華北地區罕見的泉水密集分布區。
大大小小的泉眼又形成多個泉群,其中城北的達活泉泉群、城南的百泉泉群最為著名。
城南的百泉泉群位于邢臺經濟開發區北廠村和百泉社區之間,多個泉眼泉水形成百泉湖,向北匯入七里河。張花芬回憶,20世紀70年代之前,百泉流域水稻遍野,碧波萬頃,魚、蝦、蟹是百泉湖畔百姓的尋常美味。百泉酥魚至今仍是家家戶戶的佳肴,秘制料包傳承了百年。
然而,隨著城市擴張及經濟發展,用水量急劇增加,地下水開采嚴重超過區域承載能力,使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處處泉眼相繼沉寂。
近年來,邢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節水、引水、調水、補水、蓄水等綜合措施,不斷探索河湖管護及補水機制,最大限度減少地下水開采。
夏爭時,農事忙。5月22日,在南和區和陽鎮左李召村的麥田里,種植大戶要立強正使用噴灌設備給小麥澆水。“這是收割前最后一水。”他指著田間的灌溉系統介紹:“過去澆地全靠抽地下水,地下水位一年比一年低。現在不僅改用再生水,還上了噴灌,節水30%。”
在農業節水方面,邢臺市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季節性休耕、旱作雨養、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并積極推廣節水作物。“同時,我們加強地表水動態監測和調度管理,優化灌區供水網絡,通過完善干支渠系防滲改造等舉措,確保全市10個重點大中型農業灌區地表水用水穩定供應。目前,灌區春灌水量及灌溉面積遠超去年同期。”邢臺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平介紹。
工業節水方面,邢臺市共建成69家市級以上節水型工業企業,通過循環用水、中水回用等舉措,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目前,邢臺市年均引調外來水量約5.7億立方米,年均生態補水約2.6億立方米。”王平介紹,全市21條河道全部有水,綜合施策有效涵養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續回升。社會節水成效明顯,2024年,邢臺市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的情況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20.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33.4%。
02
文旅融合綻新顏
狗頭泉湖秀美風光。 謝攻攝
經過一套“節、管、調”并舉,“引、蓄、補”發力的組合拳,自2021年8月至今,百泉等16處泉眼陸續復涌、持續噴涌,日出水量超5.6萬立方米。達活泉泉群、百泉泉群與城區主要水系相連,形成“活水繞城”的生態格局。
在構建太行泉城泉水空間體系中,邢臺注重以自然風貌和古城歷史發展為基礎,體現山、泉、湖、河、城特色。在保護泉眼、泉水的基礎上,加強城市與泉水、人與泉的互動體驗,建設環繞泉水、串聯公共節點的泉道、城市文化步道,將泉水空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體系,與城市片區一體化發展。
七里河是橫穿主城區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沿線分布的10處泉眼,和沿線的公園、游樂場、特色商業街區、灘地游園,一起構成百泉泉域景觀。
42歲的李敏是一位騎行愛好者,七里河北岸健身綠道是她最鐘愛的騎行路線,“綠道一側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另一側是姹紫嫣紅、鳥語花香,每天早晨來這兒騎行,全天能量滿滿。”這條健身綠道已成為各類騎行賽事的主賽道,入選河北省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達活泉湖、狗頭泉湖、百泉湖、襄湖、邢澤湖好比五座天然氧吧,繞城區鑲嵌。河湖風景串珠成鏈、水系連線成網,形成一個個便民宜居的“親水圈”,讓治水成效可觀、可觸、可感。
百泉鴛水旅游度假區就是依托百泉湖、狗頭泉湖而建。“狗頭泉湖和百泉湖像鴛鴦的兩翼,它們中間的七里河像鴛鴦的脊背,從高空俯瞰形似鴛鴦,故而稱為‘鴛水’。”百泉鴛水公園接待部負責人陳宗威介紹。
如畫的環境,美好的寓意,使這里成為浪漫出游目的地。“五一”假期,邢臺市首屆百泉鴛水婚俗文化藝術季開幕,身著漢、唐、宋、明等朝代婚服的“新人”,以展演的形式傳播華夏婚俗文化,吸引了眾多游客觀禮。除此之外,邢臺還推出“泉心泉意·愛在邢臺”主題線路,打造充滿幸福與甜蜜元素的旅游景點。當婚戀遇見文旅,“甜蜜經濟”已然成為邢臺又一張名片。
為進一步豐富文旅體驗,邢臺市在“五一”前推出“萌趣邢程”親子游線路。走進百泉鴛水旅游度假區的海洋樂園,穿行超廣角海底隧道,可觀賞2萬尾全球珍稀魚類,孩子們爭相到藍鯨堡兒童樂園游玩,體驗人魚共舞等親水項目。
依托河湖泉景觀,邢臺還推出“泉城游”精品線路。“五一”假期,游客范曉華乘坐免費“百泉之約”城市旅游巴士,觀賞了太行泉城景觀。在七里河北岸的華莊泉,她品嘗了太行泉水,“泉水甘甜,聽導游說富含10多種微量元素呢。”她特意接了一大杯帶走。
通過打造重點文旅項目,完善配套服務要素,開展特色文體活動,邢臺文旅吸引力顯著提高。“現在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到了3天,團隊游占比提升30%。”邢臺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堅說。
03
品牌建設強經濟
游客參觀銀沙泉。邱洪生攝
隨著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持續深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河湖泉景觀,支撐起“太行泉城、美麗邢臺”城市品牌,也給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在邢臺城區的16處泉眼中,有一處飛龍泉,它所處的1979邢襄創意小鎮,是80后盧立軍打造的文藝青年打卡地標。
2024年,盧立軍回鄉創業,愛好藝術的她一眼就相中了這個位于城市主城區的老廠區。“這里原本是無人問津的工業遺址,起初我看中的是這里保留的蘇聯風格的老廠房。沒想到,廠房里隱藏著一處出水量很大的泉眼。”盧立軍說,經過修復泉眼、打造水系景觀,“飛龍在天,天上看泉”的獨特景觀成為這里的文化IP。
“每個來小鎮的客人,都必去參觀飛龍泉。”盧立軍說,小鎮定位是“文藝青年打卡地標+寶藏店鋪+活動市集”。目前,已入駐店鋪60多家,各式各樣的“寶藏小店”構成多層次、差異化的商業體系,吸引眾多年輕人。
以生態環境為基底,邢臺致力于打造近悅遠來、安居樂業的城市環境,讓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更多地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做大做強做熱中心城區為牽引,一方面,加快建設以歷史文化游為核心的邢州古城片區和以生態休閑游為核心的百泉鴛水片區。另一方面推進高鐵輻射區建設,打造區域聯動發展平臺。進一步營造親商愛商的社會氛圍,以更多“小切口”“邢字號”改革舉措推動營商環境全面優化。
“太行泉城、美麗邢臺”的城市品牌如同一塊磁鐵,吸引各方人流走進這座擁有3500多年建城史、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
在深圳打拼10余年的邢臺人杜飛雪,2023年把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建在了家鄉。“最終選擇邢臺,不僅是出于鄉土情懷,更是看中這里優質的環境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杜飛雪說。通過以商招商,先后有17家深圳企業落戶邢臺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
從“雁南飛”到“鳳來棲”,正是邢臺越來越富有吸引力的證明。2024年,邢臺市接待游客5482.31萬人次,同比增長20.76%;實現旅游收入549.15億元,同比增長23.3%;全市企業數量增速全省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
【一線講述】
泉水叮咚鄉情濃
我所在的百泉社區位于百泉湖邊兒,我今年72歲,在這兒住了一輩子。百泉湖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養育了百泉人。
兒時的百泉社區,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當地百姓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還記得10歲那年夏天,我跟著爹第一次下湖打魚。爹把漁網向空中一拋,“唰”的一聲,網像朵花似的在水面綻開。“更田,收網!”聽到爹的喊聲,我使出吃奶的勁兒一拽,網里銀光閃閃,活蹦亂跳的鯉魚、鯽魚直晃眼。中午,娘用新撈的魚燉湯,那鮮味兒我至今仍記得真切。
那時的泉水旺得很,在地里干活渴了,找個地方挖兩鍬,常能挖出水。這水澆出的稻米又香又糯,種出的蓮藕又脆又甜。社區東頭那片蘆葦蕩更是孩子們的樂園。深秋時節,金黃稻浪和雪白蘆花連成一片,風一吹,像波浪一樣起伏。我們一群孩子在里面捉迷藏、掏鳥窩,歡笑聲驚起成群的水鳥。
這些年,大伙兒對百泉湖的愛護越來越上心。2018年,社區下大力氣建設了污水管網,不讓泉水受一點兒污染。讓人感動的是,社區里老老少少都自發當起了護湖志愿者,每天沿湖巡邏,清理雜草、垃圾。連小娃娃都知道要愛護湖水,看到湖邊有垃圾袋,都會主動撿起來。
被用心呵護的百泉湖,更加漂亮了。新建的百泉湖公園有模有樣:親水棧道修得平整,觀景平臺視野開闊,各類配套設施逐步完善。附近居民來這兒散步聊天,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鄉親們籌劃著開民宿、辦農家樂,讓更多人來感受我們百泉湖的美。
我在自家庭院特意辟出一角,存放幾十年前蘆葦編織的葦箔、簸籮、蓋墊等老物件,既是對往昔歲月的紀念,更是要讓后代銘記,是這汪泉水養活了咱們祖祖輩輩。我閨女是百泉社區黨支部委員,今年,她還拍了短視頻,把百泉湖的故事講給天南地北的人聽。
如今得了空,我總愛到湖邊轉轉,看著水面上跳躍的陽光,心里就特別踏實。這叮咚的泉水,承載著百泉人濃濃的鄉情,滋養著我們美好的生活。(講述人:河北省邢臺市經開區王快鎮百泉社區居民 張更田)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閆麗靜 王芳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范永吉 韓亭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