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媒體看邢臺
河北邢臺好南關歷史文化街區:
古埠現新韻 繁華今勝昔
青磚灰瓦間,古韻悠長;市肆林立處,繁華依舊。作為河北省邢臺市商業文化發源地,南關自古便是百貨交匯的商貿重鎮。古官道穿行其間,商賈云集,素有“好南關”之美譽。
作為一座擁有35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近年來,邢臺深入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積極推進古城保護和歷史街區修復工作,好南關歷史文化街區借此“東風”,開展了一系列融入時代元素,強化業態植入、豐富產品供給的保護性改造。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好南關成了邢臺市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眾多游客。
老街巷承載千年商脈
邢臺古稱邢州。好南關位于邢州古城的外城,是古城的商業中心。穿過拱門,便進入了好南關。“好南關歷史文化街區,這座承載著千年商貿記憶的‘活態博物館’,由8條縱橫交錯的老街組成。這里傳統建筑分布集中、年代跨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在導游的引領下,游客王琳沉浸式游覽了好南關。
明清時期,邢州逐漸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手工業和皮毛集散基地,好南關便是城中最主要的商業集散地。
河北邢臺好南關歷史文化街區夜景。謝攻攝
作為好南關的北部起點,全長268米的北大街曾是邢臺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街道至今保持著古代“三丈三”(約11米)的寬度,兩側77棟民國風單體建筑靜靜矗立。
街北端的“邢臺鞋店舊址”木牌,訴說著當地制鞋業的興盛——清光緒年間,這里的制鞋作坊就已頗具規模,所出產品曾遠銷全國各地,還成為抗戰時期重要軍需物資。這里出產的“解放鞋”更是家喻戶曉。
沿街南行約百米,磚墻上“工商聯”3個大字格外醒目,這里是北大街44號的工商聯舊址。1945年12月,新中國第一個工商聯組織——邢臺市商人聯合會誕生。
繼續向南,穿過東西走向的西大街,便踏入清道光年間得名的花市街。這條295米長的老街曾是棉花等布匹制品的重要集散地。從修繕后的68套傳統建筑中,不難窺見這里當年的繁盛情景。
漫步老街,每一處建筑都在講述獨特的故事:翟家院內轉動的第一臺織布機開啟了邢臺現代紡織業的先河;布袋院的前店中坊后宅格局展現了傳統商業智慧;西大街333號的老郵局遺址見證著邢臺通信方式的變遷……“老街不長,卻寫滿了歷史。”王琳感慨。
多業態書寫今日繁華
“好南關的寶藏店鋪太多了,既古樸又新潮,根本逛不夠!”日前,在好南關打卡的游客張冰霞興奮地說。
在泉城扁鵲堂好南關旗艦店內,市民楊蘇正品嘗著藥膳茶飲。這家店是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復合空間,巧妙地將中醫診療、養生體驗和文化創意融為一體。口感清潤、清熱解暑的扁鵲三豆飲是店里的爆款。“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創新產品,讓中醫藥文化走向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店鋪負責人王海燕說。
街角處,邢白瓷美學藝術館里,顧客正在挑選茶具。“白瓷是邢臺的文化瑰寶,這套邢白瓷茶具質感細膩、釉色純凈,送給愛茶的朋友很合適。”市民趙梓馨對剛入手的茶具愛不釋手。
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邢窯因白瓷聞名,邢白瓷的出現打破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藝術館內不僅陳列著“類銀似雪”的經典器型作品,也有造型各異、釉色繽紛的現代創意作品。“‘五一’假期日均客流1000人次左右,冰箱貼、明信片、茶具套裝等文創產品很受歡迎。”該館負責人孫濤介紹,這里不僅是邢白瓷的展銷館,更是傳播邢窯歷史文化的場所。
移步換景,不遠處的邢州旅拍攝影基地里,妝造師忙著給游客打造古風造型。“我們提供唐、宋、元等不同朝代的服飾,同時我們定期更新妝造場景,給顧客常逛常新的感覺。”店鋪化妝師王蕾說,“‘五一’期間,店里一天能接待100多位客人,熱門衣服和飾品供不應求。”
“我們堅持在保護中創新的理念,既保留歷史印記,又注入年輕活力。”邢臺市古韻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偉琳表示,目前,街區已匯聚110余家特色商戶,涵蓋20余種創新業態。
體驗式文旅蓬勃發展
“嘟——”“叮當——”“叮咚當啷——”近日,上午10時許,巡警的銅哨聲、黃包車的鈴鐺聲、貨郎的撥浪鼓聲,充滿年代感的聲響在好南關此起彼伏。
“這位客官,您可知好南關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在哪里?”著粗布衫的“商販”突然攔住游客問路。北京游客林子涵興奮地說:“在互動式情景劇中體驗民國風,代入感太強了!”
游客在河北邢臺好南關歷史文化街區休閑消費。謝攻攝
隨著夜幕降臨,街區的文化盛宴更精彩:古裝高蹺秀贏得滿堂喝彩,傳統曲藝與現代街舞同臺演出,科技感十足的人工智能機械狗與唯美的花仙子巡游相映成趣,為游客帶來別開生面的文旅體驗。
“我們主打沉浸式體驗,通過場景還原、演藝互動等形式,讓游客深入了解好南關乃至邢州古城的歷史文化。”邢州曲藝社負責人蘇皓介紹,民國時期的好南關曾是民間藝術的聚集地,街頭雜耍、鼓書評書等表演形式深受百姓喜愛。如今,通過精心編排,不僅復原了當年的文化氛圍,更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目前,好南關正加速構建集特色美食、好物零售、非遺文創、親子娛樂、客棧民宿、酒吧茶室等為一體的全業態全客層精品文旅主題街區。
“我們將持續增加沉浸式文化體驗,打造沒有圍墻的劇場,形成全年度、散點式的文化展演模式,打破觀演界限,實現市民游客從‘被動觀賞’到‘主動融入’的轉變。”邢臺市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徐興龍表示。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閆麗靜 王芳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韓亭亭 范永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