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江蘇徐州圣旨博物館內發生了一起引發廣泛關注的事件:一名安徽游客在參觀時發現了一尊殘缺的石獅,而這尊石獅疑似是17年前從安徽宿州市蕭縣某村夜間丟失的文物。該游客隨即報警,這一事件迅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多方回應。
事件經過
2008年,安徽宿州市蕭縣某村的一對石獅在夜間被盜,村民曾報案但案件未破。17年后,一名游客在徐州圣旨博物館內發現了這尊略有殘缺的石獅,其特征與當年失竊的石獅高度吻合。
涉事博物館背景
徐州圣旨博物館是一家非國有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業務主管單位為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該博物館此前曾多次因展品來源問題引發爭議。
官方回應
- **徐州市民政局**:確認圣旨博物館為合法注冊機構,建議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權屬糾紛。
- **徐州鼓樓區文旅局**:要求村民提供石獅歸屬的證據,如歷史照片、報案記錄等,并將調查博物館藏品來源的合法性。
- **博物館方面**:僅回應“正在核實”,暫未公開藏品檔案。
爭議焦點
1. **舉證責任分歧**:公眾質疑現行流程不合理,認為博物館應主動證明藏品來源的合法性,而非由村民承擔過高的舉證義務。
2. **文物屬性認定**:若石獅未被納入官方文物名錄,追索將依賴《物權法》;若確認為文物,則適用《文物保護法》強制返還條款。
3. **善意取得爭議**:若博物館通過合法渠道購買且不知情為贓物,可能構成善意取得,村民需支付合理費用方可索回。
社會影響與深層問題
- **私立博物館監管漏洞**:事件暴露了非國有博物館在藏品來源審查、檔案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環節。
- **基層文物保護困境**:農村地區文物普查覆蓋面有限,大量未登記文物處于法律保護盲區,追溯難度大。
- **跨省協作挑戰**:案件需蘇皖兩地警方協作調取17年前案卷,并進行碳十四測年、雕刻風格鑒定等專業比對,司法與行政成本較高。
后續走向預判
目前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可能出現以下三種結果:
1. 若村民提供充分物證且博物館無法證明合法來源,石獅將被強制返還。
2. 若博物館提供有效收購憑證,則需法院裁決歸屬。
3. 若石獅被鑒定為文物且來源非法,博物館或將面臨行政處罰。
安徽17年前丟失石獅現身江蘇私人博物館的事件,不僅是對文物保護機制的一次考驗,也引發了社會對私立博物館監管、基層文物保護以及文物追索制度的廣泛討論。這一事件的最終解決,或許將成為我國民間收藏規范化與基層文物保護機制改革的重要參考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