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村民17年前被盜的石獅子驚現徐州博物館。
游客一眼認出報警,文物部門緊急介入調查。
文旅局要村民提交證明材料,一村民竟然拿出十幾年前的照片。
文物保護刻不容緩,期盼石獅子“早日歸家”。
那么,安徽的石獅子是如何漂泊至徐州的呢?
是村民監守自盜還是游客“看走了眼”?
安徽農村有個石疙瘩失蹤了十七年。
結果叫人發現在江蘇徐州一家私人博物館里蹲著。
這事兒聽著跟說書似的,可還真不是瞎編的。
五月二十七號那天,安徽來的游客逛徐州圣旨博物館。
眼睛掃到個缺了半拉爪子的石獅子,當時就覺著眼熟。
再仔細一瞅,乖乖,這不就是老家村口丟了小二十年的那個寶貝疙瘩么!
要說這石獅子可有些年頭了。
村里老人還記得,早年間祠堂門口就立著這對石獅子,青石料子雕得活靈活現。
那年頭沒監控沒保安,有天早起發現公獅子不見了,母獅子還孤零零蹲在原地。
村干部當年跑斷了腿報案,派出所也來查過現場,可愣是沒找著線索。
誰成想隔了十七年,這物件竟然在四百多里地外冒了頭。
游客當場掏出手機就報了警。
徐州鼓樓區文旅局的人倒是問得實在:“您說這是您村的物件,有憑證沒?”
這話聽著耳熟,跟網上有人說的你喊它一聲能答應不差不離。
不過村干部這回是真有備而來,翻箱倒柜找出二十年前的老照片。
上頭石獅子缺的爪子和底座裂紋跟博物館里那尊分毫不差。
連當年石匠修補時用的灰漿印子都對得上號。
消息傳到網上可炸了鍋。
有人算賬說四百多里山路,這么大塊石頭沒吊車沒貨車怎么運得走。
也有懂行的說這行當水深,好些個古建構件都是半夜三更被“搬了家”。
徐州民政局和文旅局動作倒快,當天就派人去博物館查登記簿。
圣旨博物館那邊也支應著說正在核實。
可登記冊上進貨渠道寫得含糊,只說十年前從民間藏家手里收來的。
村里老輩人坐不住了。
八十多的王大爺拄著拐棍直跺腳:“那年頭村里窮得叮當響,要是知道這石頭疙瘩能值錢,說啥也得拴條狼狗看著!”
話是這么說,可大伙兒心里都明鏡似的。
這石獅子擱在祠堂門口少說兩百年,早成了村里的活祖宗,哪是錢能衡量的。
文物保護所的人上門看過,說這石獅子是典型的皖北清代石刻。
雕工帶著明顯的咸豐年間特征。
要按文物法來說,只要是來路不明的出土物,博物館收了也得歸還。
可眼下就卡在證據鏈上,得查清楚到底是當年失竊的贓物,還是后來被人轉手倒賣。
眼瞅著要鬧成兩地官司,省里的專家團來了人。
拿著高倍放大鏡比對了三天,連石縫里嵌的老苔蘚都取樣化驗。
現如今石獅子還在博物館玻璃罩子里蹲著,不過門口已經貼上了權屬爭議的告示。
村干部三天兩頭往徐州跑,帶著厚厚一摞材料找相關部門。
要說這事兒也給人提了個醒,那些個老物件看著不起眼,說不定哪天就成了香餑餑。
現在村里剩下那尊母獅子,村委會專門裝了三個攝像頭盯著,生怕哪天再叫人請了去。
要說這老物件流轉的彎彎繞,水是真不淺。
有懂行的說,早些年不少地方搞建設,拆下來的古建構件都當廢石料賣。
后來收藏熱起來,這些個東西就成了香餑餑。
徐州這家博物館還算正規,要是碰上不講理的,怕是還得打場持久戰。
不過好在現在到處都有監控,買賣文物也得登記身份證。
想再干這種半夜搬石頭的買賣,可沒那么容易嘍。
事到如今,只要徐州博物館拿出合法購買的憑證就可以解釋了。
只是這外人看著是塊石頭,在村里人心里,那可是連著血脈的根。
主要信源
環球網——安徽蕭縣一石獅子現身江蘇徐州私人博物館?兩地文旅局回應:正在核實
大皖新聞——安徽17年前丟失的石獅現身江蘇私人博物館?社區干部:被村民視為鎮村之寶
人民網江蘇衛視——安徽17年前丟失石獅現身徐州一私人博物館,當地民政局回應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