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疲勞乏力、提不起精神?別輕視!這不一定是“夏乏”,還可能是心臟發出的缺血信號。和安利君一起識別心臟求救信號,掌握科學護心技巧,讓活力重新“滿格”吧!
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泵”,當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導致心肌供血不足時,身體會通過多種信號預警,這5類典型癥狀需高度重視:
持續疲勞:器官“缺氧”的無聲抗議
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會導致全身器官“缺氧”,尤其是大腦和肌肉。即使經過整夜睡眠,仍感到乏力、精神萎靡,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可能是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現。這種疲勞感與普通疲勞不同,休息難以緩解,且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減退的情況,需警惕心臟功能減退。
心動異常:節律紊亂的危險信號
心肌缺血發作時,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可能因缺氧“失靈”,突然出現心動過緩(心率低于60次/分鐘)或血壓驟降的情況。這種異常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暈厥。若頻繁出現心率忽快忽慢,可能是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的信號。
心前區疼痛:警惕“心絞痛”來襲
勞累、情緒激動或飽餐后,胸骨后或左側胸部出現“壓榨感”“緊縮感”或悶痛,持續數分鐘至15分鐘,可能是心肌缺血引發的心絞痛。這種疼痛還可能放射至左臂內側、下頜或背部,易被誤認為肩周炎或牙痛。若疼痛持續不緩解,伴大汗、惡心嘔吐,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突發心悸和憋悶:特殊場景下的“心臟警報”
夜間睡眠中突然因胸悶、憋氣驚醒,需墊高枕頭才能呼吸順暢;或在飽餐后、排便用力時、寒冷環境中出現心慌、呼吸不暢......這些都是心肌缺血誘發心功能不全時的常見癥狀。
胃部異常:別讓“心源性疼痛”被誤診
運動后出現上腹部憋悶、脹滿,卻無反酸、噯氣等消化道癥狀,且與進食無關,這可能是心臟缺血引發的“牽涉痛”。心臟和胃部的神經支配存在重疊,部分人缺血時會表現為“胃痛”,臨床中易被誤診為胃炎、胃潰瘍。若按胃病治療無效,需及時做心臟相關檢查。
輔酶Q10:心肌的“動力源”
輔酶Q10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體細胞中的抗氧化劑,在心肌細胞中含量尤為豐富,兼具“能量供給”與“細胞保護”雙重作用:作為線粒體能量代謝的關鍵輔酶,它能直接參與ATP合成,為心肌收縮提供充足動力,維持心臟正常泵血功能;同時,輔酶Q10還能減少氧化應激,保護心肌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損傷,預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日常膳食難以足量獲取輔酶Q10營養素,且吸收效率較低,建議選擇含天然原料的輔酶Q10補充劑,有助于改善心律、緩解心絞痛、增強心力,為心臟功能保駕護航。
B族維生素:心臟的“能量催化劑”
B族維生素參與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對心臟傳導系統和神經功能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當體內缺乏B族維生素時,心肌細胞能量供應不足,易引發心律失常、心肌乏力等問題。長期酗酒、高糖飲食者尤其容易缺乏,甚至可能引發“腳氣性心臟病”。
由于人體無法自身合成B族維生素,需通過飲食每日補充;若日常補充不足時,可選用天然酵母提取且不添加人造香精、色素或防腐劑的營養補劑,確保其營養價值和安全。
Omega-3脂肪酸:心血管的“清道夫”
血液黏稠度升高會增加心梗、腦梗風險,還可能導致心律失常。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并減輕血管炎癥反應,從而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表明,長期攝入充足的Omega-3有助于維護心臟健康,同時改善面色暗沉、疲勞等氣血不足的癥狀。
若日常膳食難以獲取充足的不飽和脂肪酸,建議選擇富含Omega-3、Omega-6、Omega-9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的食用油(如亞麻籽油、橄欖油),均衡補充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更利于心血管養護。
卵磷脂:心血管的“潤滑劑”
卵磷脂被稱為“血管清道夫”,能乳化、分解油脂的作用,幫助將沉積在血管壁的“壞膽固醇”轉運至肝臟代謝,改善血液流動性,降低血栓風險。
由于卵磷脂易被氧化,尤其加熱條件下會影響卵磷脂穩定性,建議選擇添加維生素E的卵磷脂粉劑,保護卵磷脂不被氧化,鎖住卵磷脂活性。
優質蛋白:心肌細胞的“建筑材料”
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依賴于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優質蛋白不足會導致心肌萎縮、收縮力減弱。
日常補充優質蛋白可優先選擇雞胸肉、魚類等低脂動物蛋白,以及鷹嘴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若日常不方便補充優質蛋白,可以選擇以大豆、小麥、豌豆等多種植物蛋白為原料、大豆分離蛋白PDCAAS=1、不含乳糖和膽固醇的植物蛋白粉,能快速提供完整氨基酸組合,支持細胞修復和免疫功能。
膳食纖維:腸道與心臟的健康橋梁
膳食纖維對心臟健康有間接守護作用:其特殊分子結構可與腸道內的膽固醇、膽汁酸結合,有效減少人體對脂類物質的吸收,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水平,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同時,膳食纖維通過促進腸道蠕動、優化腸道微生態,減少促炎物質生成,降低全身性炎癥對心血管系統的慢性損傷。
對于膳食結構不均衡或腸道功能偏弱的人群,可適量補充含菊粉、抗性糊精和半乳甘露聚糖的膳食纖維補充劑,補充膳食纖維的同時增強脂質代謝能力,形成“腸道健康→血脂優化→心臟保護”的健康鏈條,為心血管系統提供雙重防護。
選擇低鈉鹽:減鈉不減味
普通食鹽(氯化鈉)中鈉含量約39%,高鈉飲食會導致體內水分潴留、血壓升高,增加心臟泵血負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4)》推薦成年人平均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g。也可以選擇將普通鹽換成低鈉鹽,既能保持咸味,又能降低鈉攝入。
戒煙限酒:切斷“心臟殺手”的源頭
吸煙與過量飲酒是心血管健康的頭號大敵。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劇烈收縮、血壓驟升,降低血液攜氧能力并導致心肌持續缺氧,一氧化碳則與血紅蛋白結合阻礙氧氣運輸、損傷心肌細胞,吸煙者心肌梗死風險比不吸煙者高2-3倍,二手煙也會增加家人患病風險;每日酒精攝入超過50克易引發酒精性心肌病,導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建議男性每日酒精攝入≤25克(約350毫升啤酒)、女性≤15克(約175毫升啤酒)。
規律運動:給心臟“練肌肉”
規律運動是強健心臟的關鍵。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同時,每周搭配2次力量訓練,如舉啞鈴、彈力帶練習,可增強肌肉力量、提升代謝水平,增強心臟耐力。運動前務必做好熱身,避免突然運動增加心臟負擔。
充足睡眠:心臟的“夜間保養”
睡眠是心臟自我修復的關鍵時段,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7小時者心臟病風險顯著升高,長期缺覺會因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加重心臟負荷甚至誘發心律失常。
建議形成穩定的生物鐘;睡前3小時避免飲酒、攝入咖啡因及飽食;營造黑暗、安靜、溫度適宜的臥室環境;睡前1小時關閉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減少藍光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
情緒管理:別讓“心”累垮身體
長期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會激活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多,甚至引發冠狀動脈痙攣。研究顯示,長期壓力大者患心臟病風險比常人高20%以上,情緒問題已成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隱患。
建議日常可通過深呼吸、冥想、社交傾訴或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減少情緒壓力對心血管的慢性損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