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象頭神伽內什(Ganesha)可愛、頑皮的形象從何而來?佛陀與耆那教覺者那安詳的面容,又受何啟發?
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推出的新展“古印度:生生不息的傳統”將時間線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探討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藝術的起源——它們根植于古老而強大的印度自然靈力崇拜,并追蹤這一藝術如何穿越印度洋、傳播至東南亞,又沿絲綢之路擴展至東亞地區。這是一場真正充滿神秘感的展覽。神秘不僅體現在展陳中迷霧縹緲的燈光與色彩,更在于這場展覽所贊頌的,是生命本身。
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
大約兩千年前,印度藝術經歷了一場由佛教引領的變革,原本神秘抽象的藝術形式,轉而變得極為擅長表現人的身體,以及靈魂。
在這場空靈而感性的展覽中,走到大約三分之一處,你會看到一群熙攘卻和諧的朝圣者與獻禮者,這種轉變便清晰可見。兩匹載著朝臣或商人的馬被生動描繪。他們的身體和面孔充滿生機,仿佛置身一場喧囂的嘉年華,但這股人聲鼎沸卻被安排得有序而寧靜。
這是一件佛教藝術的杰作,內在的和諧正是由此而來:展覽中的這組精彩浮雕作品出自阿馬拉瓦蒂大塔(Great Stupa of Amaravati),由東印度公司在19世紀初期發掘,現歸大英博物館所有。佛塔是一種圓頂結構,供奉佛教或耆那教的圣物,可能模仿史前的土丘而建,但這座佛塔在公元1世紀被精美的圖像藝術所裝飾。佛陀的形象則出現在石塊更遠處的部分,高大而靜止,超然于眾人。
來自阿馬拉瓦蒂大塔的石灰石鼓形浮雕板
在這件作品創作之時,由釋迦牟尼所開創的佛教已經歷約五百年,并正引領著一場世界藝術史中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復興之一。展覽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了這一藝術真理。它并不糾結于風格變化或王朝史的細枝末節,而是講述了一個充滿激情的故事,關于古代印度的三大宗教——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及其歷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展覽中看到當今這些信仰的實踐者,在影像中分享他們的虔誠。這是一種極其直接的方式,吹散覆蓋在這些古老藝術上的塵埃,真切地感受到它所蘊含的生命力。
印度教和耆那教的信仰比佛教更為古老,但佛教在敘事藝術上取得突破之后,它們也同樣走向了精彩紛呈的具象表現。這是否可以粗略地理解為一種競爭?至少可以說,是一種對話。也許展覽中的一些耆那教雕像會被誤認為是佛教的菩薩。實際上,這些身姿修長、輕盈搖曳的形象,體現的是耆那教苦行主義的理想——一種普遍慈悲的理念。
砂巖阿耶迦帕塔(“敬奉石板”)——第二面砂巖,印度,公元200–400年
然而,最宏大、最壯觀的藝術轉型是由印度教實現的。你幾乎找不到比象頭神伽內什更友好、更富人性(又富悖論性)的神祇了。這場展覽中,一尊約公元1100至1200年的伽內什雕像,在藝術技術上堪稱奇跡——雕刻者精準地將大象的頭部與人類身體融合在一起,二者都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但更打動人的,是那份悲憫之感,是當時的藝術家對大象智慧與敏感的直覺把握。在這里,伽內什不僅是神圣的,更是令人憐愛的。
公元750年,印度伽內什砂巖雕像
這種動人而親切的藝術,與早期那種黑色石質濕婆可謂相去甚遠,印度的神圣藝術并不回避情色主題。從公元前300年起的小雕像和浮雕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對雅克希(Yakshi,即自然女神)的描繪,女性的生殖能力在三大宗教的藝術創作中被同時加以禮贊。在阿馬拉瓦蒂大塔的另一幅浮雕中,《佛陀誕生》的場景描繪了喬達摩(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她臥于床上,姿態婀娜,在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奢華的姿勢中分娩。
石灰石浮雕板,雕刻著四個與佛陀早年生活有關的場景,來自印度阿馬拉瓦蒂大塔,公元1-100年。
在很多時候,宗教意味著克制。但在印度,它是一種華麗的融合——人類與大象,精神與肉體,夢境與現實的融合。這些宗教中流淌的是生命本身:它們并不與生命對立。而這種對于現實的渴望——在理解宇宙、死亡與欲望的過程中尋找“法”(dharma)——也許正是印度宗教之所以具有強大傳播力的原因。
《佛陀像》,中國,約公元701–750年
許多人并不將佛教看作一種“印度的宗教”,因為它傳播得太遠、太快。這場展覽中最迷人的作品之一,是一幅佛陀絲綢畫,畫面以濃烈的紅與綠構成夢幻般的世界,繪于中國敦煌附近的洞窟中,時間為公元8世紀。而在同一個展廳的附近,還有一尊來自爪哇的象頭神像——那是印度教落地生根的諸多地區之一。
這是一場真正充滿神秘感的展覽。神秘不僅體現在展陳中迷霧縹緲的燈光與色彩,也不僅在于你所遇見的奇跡,如漂浮在陰影中的娜姬妮(nagini)蛇神女像,更在于這場展覽所贊頌的,是生命本身。
附:展覽策展人Sushma Jansari講述印度宗教藝術
耆那教藝術:覺悟導師、神圣侍者與圣潔符號
耆那教的宗教藝術以表現二十四位覺悟導師(稱為提爾坦卡拉,Tirthankaras)為中心。最早可以確認的人形提爾坦卡拉雕像,大約在兩千年前,于印度北部古城摩偷羅(Mathura)的工坊中、使用粉紅色斑駁砂巖雕刻而成。這一藝術創舉標志著印度宗教藝術的重大革新。一件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的古代雕塑,至今仍可辨識其為提爾坦卡拉,其關鍵識別特征是胸前的神圣符號——無盡結。
帶有光環的提爾坦卡拉,砂巖,印度,公元200-300年。
提爾坦卡拉的形象受到早期自然精靈與神圣蛇靈形象的啟發,并融入其中的元素。例如,每位提爾坦卡拉都有男性與女性自然精靈作為侍從。在耆那教的故事與藝術作品中,蛇類具有守護意義。第23代耆那教祖師(提爾坦卡拉)巴濕伐那陀(Parshvanatha)曾在入定時遭到惡靈降下暴雨并派遣一群鬼神襲擊他。此時蛇靈達羅楠德拉(Dharanendra)以蛇傘護頂,將其庇護。這個傳說也常見于關于提爾坦卡拉的藝術表現中。
蛇傘護頂的巴濕伐那陀,青銅,印度,公元1300–1400年
所謂阿耶迦帕塔(ayagapata,“敬奉石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是用于崇拜的方形砂巖石板,上面雕刻著提爾坦卡拉、神圣形象與宗教符號等圖案。這類石板也與自然精靈崇拜有關:它們最初可能是供信徒在樹下祭拜夜叉(yaksha)與夜叉女(yakshi)時使用。阿耶迦帕塔上常刻有捐贈者的銘文,而這些捐贈者中多數為女性。
這塊砂巖石板的兩面是在不同時間雕刻的。最初的一面是阿耶迦帕塔,約制作于公元1世紀,其裝飾帶可能象征耆那教宇宙結構,圖像中包括一位天界仙女走近一位打坐的提爾坦卡拉。數百年后,約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石板被翻轉,在另一面雕刻了一位盤腿坐于獅子寶座上的提爾坦卡拉形象。
砂巖阿耶迦帕塔(“敬奉石板”)——第一面 砂巖,印度,公元1–100年
佛教藝術:從象征符號到人形佛像
佛教藝術以描繪佛陀以及其生平場景為核心。最初,佛陀并不以人形出現,而是通過符號象征,如腳印、空寶座、菩提樹等來代表。這塊石灰石浮雕板可追溯至公元1世紀,雕刻了佛陀早年生活的場景。在右下角的場景中,摩耶夫人以夜叉女的姿態站立,生下悉達多王子(后來的佛陀)。左下角的場景中,嬰兒被呈獻給家族守護神——一位從樹中現身、腹大如鼓的夜叉。兩個場景中,悉達多的存在都通過包裹布上的小腳印來象征。
石灰石浮雕板,雕刻著四個與佛陀早年生活有關的場景,來自印度阿馬拉瓦蒂大塔,公元1-100年。
佛陀的首批人形雕像出現在犍陀羅地區(今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亞細亞的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目前已知最早的雕刻可追溯至公元2世紀。這件約公元100年制作、嵌有石榴石與綠松石的金質圓筒形舍利容器上,可能展現了可確定年代的最早人形佛像。容器上的銘文表明,這件圣物由一位名為希瓦拉克希塔(Shivarakshita)的人捐贈,他還捐贈了保存該物的石匣,以及一些錢幣和珠子。銘文記載,此容器曾安放佛陀的舍利。
比馬蘭圣骨函,金質鑲石榴石,阿富汗,約公元100年
展覽中此部分的許多雕像來自位于印度東南部的阿馬拉瓦蒂佛塔,這是座宏偉的佛教紀念建筑,原直徑近50米。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其建造、裝飾、擴展與翻修是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得到了無數慷慨捐贈者的資助。佛塔銘文揭示了眾多捐贈者為女性,其中包括這塊現已破碎、原高逾三米的穹頂浮雕石板。
阿馬拉瓦蒂佛塔的石灰巖穹頂板,印度,公元50–100年
印度教藝術:從象征性崇拜到多臂神像
印度教藝術以神祇的形象為核心,這些神自古以來便通過象征性方式存在,并通過自然界中可見的元素加以崇拜。
如同耆那教和佛教的一樣,約兩千年前,印度教神祇也開始以人形出現,并融入自然靈的視覺語言。這件早期女神青銅像擁有與夜叉女相似的特征,如花冠、繁復的珠寶和豐腴的體態。她也標志著印度教神像藝術在公元1世紀發生的重要轉變:通過創新加入手持各類圣物,使信徒能夠識別神祇及其屬性。這尊女神現已斷失兩臂,另一只手也遺失了原本握持的圣物,因此已無法準確辨認她的身份。
印度女神銅合金像,約公元1至100年
幾百年后,約在公元320至550年間,建筑藝術也發生了革新。用以安置神像、磚石結構的神廟開始出現。這些壯觀的廟宇不僅雕刻精美,還飾有敘事浮雕,講述《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史詩的故事。這塊手掌形狀的陶制浮雕板描繪了一位獵人,頭發纏結、肩上扛著一根披有鹿皮的竿子。這很可能是來自《摩訶婆羅多》中的濕婆神,化身為基拉特族獵人的形象。在故事中,濕婆以獵人之身考驗英雄阿周那的品格,并獎賞其苦行精神。
印度陶板,描繪化身為獵人的濕婆,約公元400至500年
走出印度
從公元1世紀起,佛教與印度教的信仰藝術逐漸通過海陸貿易網絡傳播至中亞、東亞與東南亞。來自印度的神圣圖像與宗教觀念被吸收并改造,結合當地信仰與風格,誕生出獨特的宗教形象,但又保留諸如佛陀頭頂上的肉髻等核心特征,使來自不同地區與文化的人依然能夠識別出這些神。
以中國一塊6世紀的陶質浮雕板為例,佛陀在一座印度風格的拱形涼亭下冥想——此種風格受到印度可攜式宗教畫作與雕像的啟發,這些物品由僧人和商人帶入中國。樹木象征佛陀的圓寂與解脫輪回,中國創作者則用本土松樹取代了印度的娑羅樹。
描繪佛陀的陶質浮雕板,中國,約公元500至600年
佛教約公元6世紀經中國傳入日本。這幅繪畫是19世紀對7世紀壁畫的摹本,可能描繪了蓮花寶座上的彌勒佛,兩側環繞著菩薩、天王與僧侶。這一場景靈感源自古犍陀羅圖像——有文獻記載印度僧侶曾赴日弘法,例如736年抵達日本的菩提僧那(Bodhisena)。
櫻井弘云(1840年–約1895年),懸掛式卷軸畫,描繪日本法隆寺金堂第九壁的圖像。此為1880年所繪復制本,原作創作于公元600至700年間。
從公元7世紀起,印度教象神伽內什在東南亞也廣受歡迎。這尊爪哇火山石雕像制作于公元1000至1200年間,保留了一些傳統印度特色,如斷牙、斧頭與念珠。然而,爪哇藝術家往往以骷髏飾品裝點他,并讓他手持空碗,說明其在當地被賦予了不同的理解。
火山石制象頭神(伽內什)雕像,爪哇,印度尼西亞,公元1000–1200年
這些源自印度宗教的圖像與建筑至今仍是全球近二十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覽的策展團隊與英國的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社區合作,將當代的宗教實踐融入展覽之中。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