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助聽器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聽障人群的伙伴。在科技與人文深度交融的當下,助聽器成為聽障群體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聽力損失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66億人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其中我國聽力殘疾人數高達2780萬,居各類殘疾之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遠低于歐美國家30%的平均水平。
對此,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市場依然保有率較低,或者可以說處于起步階段。而在分裂的時代保持開放,在競爭的時代廣泛合作,依然可能是這個階段的最佳策略。”
事實上,這一市場缺口背后是國產助聽器品牌從技術追趕、市場突圍到生態重構的漫長征程。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指引下,2025年5月24日,第九屆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展示助聽器行業的最新技術與產品,折射出助聽器行業國產化替代的突圍與陣痛。
從“無聲”到“有聲”
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助聽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調研報告(2024—2031年)》,2020年我國聽障人群數量達2.6億人,較2010年增長0.5億人。其中老年群體是聽障、聽損人群的主體,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1/3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75歲以上老年人中這一數字上升到約1/2。
人口老齡化之下,我國聽力障礙人群數量呈現進一步升高趨勢,助聽器市場也將隨之擴張。2020年我國助聽器市場規模達到60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0.7億元,5年復合年增長率為6.11%,高于全球市場增速。
而在我國的聽障人群中,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遠低于歐美國家的30%以上。這一巨大落差,既揭示了市場潛力,同時暴露了行業痛點,進口品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智研咨詢研報顯示,我國助聽器市場規模約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但助聽器市場被頭部企業高度壟斷,全球助聽器市場90%以上的份額被全球五大聽力集團(WS聽力集團、索諾瓦聽力集團、W.D.H聽力集團、瑞聲達聽力集團、斯達克聽力集團)占據。
對此,萬敏在大會致辭中坦言:“國內市場依然處于起步階段,保有率極低,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增量空間。”據統計,我國助聽器需求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2021年中國助聽器需求量達到1405.1萬個,較上年增長3.06%。2021年中國助聽器市場規模為61.12億元,較上年增長5%,我國人口基數大,助聽器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正悄然生變。隨著老齡化加速(60歲以上人口超3億)及消費升級,市場需求端呈現多元化趨勢。從市場側來看,傳統老年群體、兒童聽力干預、職場噪聲性耳聾、聽殘人士的需求差異化顯現。如老年人偏愛高性價比產品,年輕群體則青睞藍牙連接,聽殘人士需求專業的驗配服務。
在此背景下,國家重視國內企業探索突破,政策組合拳為行業注入強心劑。“健康中國2030”規劃將聽力健康納入慢性病管理范疇,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24年《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將高端助聽器列入清單,縮短國產產品上市周期。此外,北京、上海等多地試點將助聽器納入醫保報銷,并推動商業保險覆蓋聽力康復服務;衛健委啟動“聽力健康下鄉”項目,計劃三年內覆蓋80%縣域打通市場下沉通道。
在產學研協同方面,《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將高端助聽器納入“綠色通道”,縮短研發上市周期;工信部聯合高校設立“智能聽覺技術重點實驗室”及“智能可穿戴聽覺增強設備”專項,推動芯片算法、腦機接口等核心技術攻堅破難。對此,萬敏強調,“聽力行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技術與需求的共振,本土與全球的協同,將共同繪就聽力健康生態的嶄新圖景。”
從“跟跑”到“并跑”
在政策推動與技術進步的雙重助力下,國產企業開始加速市場滲透。本次展會上,訊飛醫療展臺發布鴻語系列新品。據悉,新品鴻語系列不僅是一款數字智能助聽器,更是一款普通的藍牙耳機造型。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基于復雜AI算法的自適應場景切換系統,以及星火智能驗配師、字幕助聽功能。
左點展臺亮相多款重磅助聽器產品及技術解決方案。記者了解到,左點研發團隊致力于看見科技的人文溫度,打破大眾對傳統助聽器的外觀偏見,以耳機形態重新設計一款助聽器賦予其時尚風格。對此,左點研發團隊負責人現場受訪表示:“跨越助聽器聲音技術上的壁壘,對于我們而言只是一個開始,打消老人不愿使用助聽器的病恥感,讓助聽器升級為他們喜歡的產品,才是左點團隊思考的戰略核心。”
此外,博音聽力著力展示的核心產品系列吸引了眾多目光。從“唐潮”“秦風”“漢韻”再到“通透精靈·星辰”“宋聽”及“鳴心”系列等,都見證著博音聽力在國產自研醫療級助聽器道路上的砥礪奮進。博音聽力CEO江顯全向本報記者表示,“全鏈產品線和豐富的品牌矩陣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構建滿足不同程度聽損人士需求的產品。我們希望以此為基點,不斷開拓市場,以期實現24小時線下驗配服務,提升聽損人士的聽力健康水平,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盡管前景向好,國內企業仍面臨多重挑戰。江顯全認為,“外資品牌通過醫院、聽力中心構建護城河,國產企業被迫轉向電商紅海,服務鏈斷層問題凸顯。聽力學專業人才不足萬人,驗配師培訓標準尚未統一,制約聽力康復服務質量提升。此外,消費者對國產助聽器存在‘低端’的刻板印象,而外資品牌通過慈善捐贈、科普教育等方式持續強化品牌認知。如何重建市場信任,成為國產廠商的必修課。”
對此,萬敏在大會中犀利指出:“AI正在重構臨床試驗與產品升級的邏輯,這是本土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若只停留在價格戰層面,行業將在內耗中循環。必須讓專業精神成為核心競爭力,用嚴謹的臨床數據證明價值,這才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事實上,國產替代不僅是商業命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的健康使命。當國產企業以技術創新打破壟斷,以普惠價格覆蓋基層,以開放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時,其意義已超越產業本身。這些微小的進步,正是“健康中國”最生動的注腳,更彰顯著“健康中國”對生命的敬畏。
正如萬敏的展望:“聽力行業是以‘服務聽障人群’的初心開始,以‘更健康的聽,更美好的聽’作為訴求在工作。我們以聽障人群的福祉為出發點,用專業與開放澆筑行業基石。在不久的將來,聽障人群的無聲世界,終將迎來春暖花開。”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