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來沒有人,那么第一個人是怎么來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從數百萬年前甚至更久遠的歲月說起。
大約在 6500 萬年前,一顆直徑約 16 公里的巨大隕石撞擊了現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這場災難導致地球上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滅絕,恐龍時代就此終結,爬行動物的黃金時期落下帷幕。
而原始哺乳類動物在這場浩劫中艱難存活,隨后迎來了迅速進化的階段。
約 5000 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也就是猿猴類,像我們熟知的獼猴、金絲猴、狒狒以及猿都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中華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還要古老,基本屬于早期猿猴。
在 3300 萬 - 2400 萬年前,猿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誕生。
埃及發現的最早古猿原上猿,距今已有 3000 萬年;埃及猿(2600 萬 - 2800 萬年以前)已具備一些類人猿的性狀;森林古猿(2300 萬 - 1000 萬年前)分布范圍更廣,在亞洲、歐洲、非洲均有蹤跡。
東非的原康修爾猿(1300 萬 - 1200 萬年前)已經是一種猿,被認為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這些古猿都是林棲動物,以四肢行走,屬于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分為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兩個類群,二者分化大約發生在 1200 萬年 - 1500 萬年前。
約 1000 萬年前,非洲大地發生了劇烈的地質變化,東非大裂谷逐漸形成。
這一巨大的地理分隔將非洲分為東西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裂谷之西,依舊是茂密濕潤的叢林,猿類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無需做出太多改變,因此它們至今仍保持著猿類的特征,比如大猩猩。
而在大裂谷以東,地殼變動使得降雨量逐漸減少,林地逐漸被草原取代。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無法適應環境變化而滅絕,但一小部分習慣于攀爬的猿類,勇敢地嘗試在地上活動,開啟了獨特的演化之路。
在這些逐漸適應地面生活的猿類中,南方古猿脫穎而出。大約在 500 萬 - 800 萬年前,一些類似黑猩猩的猿類物種在雨林與稀樹大草原的連接地帶,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體,并逐漸進化成南方古猿,人科動物的歷史由此開端。
南方古猿為適應新環境,開始嘗試雙足行走,但它們仍保留了較多樹棲的習慣,如體型較小,存在明顯的性別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 50%),腦容量不大,長臂且短腿。而且,南方古猿基本以草食為主,其門牙比人類門牙大得多,臼齒也十分碩大。
南方古猿主要分為粗壯型和纖細型兩種類型(也有學者認為有 3 - 4 種類型)。
在東非,發現了南方古猿阿法種,著名的 “露西” 就屬于這一物種,她生活在距今約 320 萬年前,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
在南非,則有南方古猿非洲種。這兩種南方古猿腦容量都較小,大約在 430 - 485 立方厘米。
此外,在南部非洲還有南方古猿粗壯種,東部非洲發現了生活在 350 萬年前至 300 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鮑氏種。這些粗壯的南方古猿雖然看起來力氣很大,但性格平和,能與其他瘦長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區域。
隨著時間的推移,約 250 萬年前,熱帶非洲的氣候惡化,冰期來襲,稀樹大草原逐漸轉變為灌木大草原,大多數南方古猿走向了滅絕。
然而,有兩個例外情況。部分地區的稀樹大草原得以保留,生活在那里的南方古猿僥幸存活,如南方古猿能人種和兩種粗壯種;還有一些南方古猿群體憑借智慧,發明了有效的防衛機制,比如可能會扔石頭,或使用木頭及其他植物材料制作原始武器,甚至懂得在野外篝火旁露宿。
正是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成功生存并繁衍,最終進化成人屬,實現了從樹上棲息雙足行走到陸地生活雙足行走的轉變。
其中,能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大約在 150 萬到 250 萬年前,從南方古猿的一支進化而來,最早出現在非洲東岸。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舊石器時代也隨之開啟。不過,能人化石形式各異,腦量在 450 - 600 立方厘米,與南方古猿腦量存在重疊。后來,人們將腦量較大的標本分出,稱為碩壯人,其腦量在 700 到 900 立方厘米。
起初,人們認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但隨著研究深入,對于工具使用的起源有了更多探討。經過數十萬年的發展,能人最終被新品種的人類 —— 直立人所取代并走向消亡,不過能人與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
直立人大約在 20 萬到 200 萬年前最早出現在非洲,也被稱為晚期猿人。他們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語言,還能制造更精致的工具,阿舍利文化便是其代表。非洲直立人種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壯人,約在 190 萬年前至 170 萬年前,從非洲擴散到亞洲。
約 100 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非洲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歐亞非都留下了足跡,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屬于直立人。
在非洲發現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約 100 萬年前),已展現出向智人發展的趨勢。約 80 萬年前,直立人來到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但約 20 萬年前,歐亞非的直立人逐漸被來自非洲的智人取代。
智人又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約在 3 萬到 25 萬年前起源于非洲,隨后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美洲外),這是人類第二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尼安德特人都屬于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約 60 萬年前在歐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約 30 萬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中近東。不過,東亞、南亞和非洲的直立人情況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為高級的工具,即莫斯特文化。
但隨著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來,早期智人(包括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獨立演化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競爭中失敗,最終滅絕,關于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至今仍存在爭議。
晚期智人約在 1 萬到 5 萬年前出現,他們被認為是現代人的祖先,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都屬于晚期智人。
大約 10 萬年前,一群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智人,占據了尼安德特人的分布領域,這群智人大約產生于 15 萬年前至 20 萬年前。晚期智人文化發達,工具更為高級,奧瑞納文化便是其代表。
他們在 5 萬年前至 6 萬年前到達澳大利亞,3 萬年前到達亞洲,1.2 萬年前(據記載)到達美洲,不過也有證據表明,早在 5 萬年前他們可能就已踏上前往美洲的征程。
由此可見,“第一個人” 并非突然出現,而是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眾多古人類群體不斷演變的結果。
從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再到能人、直立人、智人,每一個階段都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關鍵節點。在環境變化、生存競爭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人類的祖先逐步進化出獨特的身體特征和行為模式,最終形成了現代人類。這一過程充滿了偶然與必然,是自然選擇與生物適應共同作用的壯麗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