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新黑暗時代》深刻揭露特朗普政府對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性摧毀,警告美國或滑向新的“黑暗時代”。
通過削減高校科研經費、解雇科學家、刪除公共健康數據等手段,政府壓制教育、科學與歷史,推行意識形態(tài)控制。
此舉威脅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進步與民主問責,可能引發(fā)深遠的經濟與社會衰退。
作者將其比作羅馬淪陷后的知識斷裂,呼吁公眾警惕這一自毀式災難的深遠后果。
《大西洋月刊》 作者: Adam Serwer
羅馬的劫掠者并未刻意讓西歐陷入數世紀的蒙昧,其后果也非他們所能預見。然而,特朗普政府如今對人類知識與進步的全面攻擊卻是有意為之——一場對教育、科學與歷史的蓄意破壞,其狂熱程度令人聯想到羅馬陷落后接踵而至的黑暗時代。
幾乎每周都有新的例證浮現。政府威脅高校若不屈從其要求,將喪失聯邦資助,即便順從也未必能幸免。美國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支柱,如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正遭受持續(xù)重創(chuàng)。
歷史重鎮(zhèn)如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及藝術殿堂如肯尼迪中心(Kennedy Center)被改造為宣揚特朗普主義(MAGA)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而非事實與自由表達的家園。
圖書館經費被削減,政府雇傭的科學家被解職,教育工作者被嚇得噤若寒蟬,研究人員被警告不得觸及禁忌領域。積累數十年的公共健康數據庫岌岌可危。任何與特朗普主義信條相悖的事實都被視為異端,遭到無情打壓。
這些政策與舉措看似各自為戰(zhàn),實則構成一場統(tǒng)一的攻勢。特朗普政府對知識本身發(fā)起了全面戰(zhàn)爭,矛頭直指文化、歷史與科學。若此戰(zhàn)得逞,將嚴重削弱美國人對世界的理解能力。正如昔日宗教裁判所迫害伽利略,因其發(fā)現太陽不繞地球轉而威脅教權,特朗普政府視追求真理為對其權力的挑戰(zhàn)。
通過摧毀知識體系,特朗普主義者試圖讓國家更易受其政治操控,從而規(guī)避民主監(jiān)督。然而,這一勝利的代價遠不止于此。它將摧毀人類歷史上最有效的知識積累與應用機制。沒有這些機制,美國可能陷入新的黑暗時代,創(chuàng)新停滯、社會退步。
高校首當其沖
高等教育機構成為知識攻擊的首要目標。頂尖高校已損失數十億美元聯邦資助。康奈爾大學(Cornell)10億美元被凍結,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2.1億美元被暫停,西北大學(Northwestern)損失近8億美元。
有時,資金凍結并無明確理由,僅是單方面撤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損失8億美元資助,《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道,這將迫使全美聯邦科研經費最高學府“計劃裁員并取消健康項目,從巴爾的摩的母乳喂養(yǎng)支持到莫桑比克的蚊帳計劃”。
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明確要求高校在教學內容和招聘上遵循特朗普主義意識形態(tài),否則將面臨資助中斷。一些學校奮起反抗,例如哈佛大學(Harvard)提起訴訟以捍衛(wèi)學術獨立性。哈佛校長聲明:“無論哪個黨派執(zhí)政,政府都不應干涉私立大學的教學內容、招生與招聘政策,或研究方向的選擇。”
西點軍校(West Point)的“禁書”與“禁忌思想”清洗揭示了特朗普理想大學的模樣。《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道,校方“發(fā)起全校行動,移除涉及種族、性別或美國歷史陰暗面的讀物”。一位教授種族滅絕課程的教師被要求不得提及對原住民的暴行。英語系清除了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和塔-內希西·科茨(Ta-Nehisi Coates)等黑人作家的作品。
部分機構試圖妥協(xié)以換取喘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為保住4億美元資助同意特朗普的要求,卻發(fā)現與總統(tǒng)的交易毫無保障。據報道,哥倫比亞順從后,政府旋即提出新要求,甚至考慮通過司法同意令延長對學校的控制。
這些機構損失的資金遠非象征性。聯邦資助是高校科研、學術和檔案工作的命脈。沒有這些資金,除非學校另覓財源,實驗室和院系將面臨關閉。
右翼活動家克里斯·魯福(Chris Rufo)向《紐約時報》表示,他不僅希望利用資助迫使大學教授保守主義教條,還意圖“縮小整個教育行業(yè)的規(guī)模”。這意味著學生將失去機會,多個領域的研究將無限期擱置,美國的科學突破將顯著減少。
科學與公共服務的全面沖擊
知識攻擊的觸角遠超學術界,波及政府各部門從事研究、調查或分析的員工。這些員工的工作關乎疾病防控、自然災害應對和公共健康保障,卻正失去資助或被解雇。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裁減數千員工,包括大部分負責工作場所安全標準的人員。《紐約時報》報道,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解雇了“檢測食品與藥品污染物或致命細菌的實驗室科學家、調查禽流感傳播的獸醫(yī)專家,以及監(jiān)控虛假藥品廣告的研究人員”。
農業(yè)部(USDA)森林服務研究團隊,負責開發(fā)“火災風險、市場、森林恢復和水資源建模工具”的員工,也被裁員。環(huán)境保護署(EPA)的整個研究部門被“裁撤”。教育部研究部門同樣遭遇“大幅削減”。
對科研機構的打擊尤為致命。據CBS新聞,自2025年1月以來,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被削減20億美元,1300名員工被解雇。一位前NIH員工透露,“兒童癌癥療法、癡呆癥和中風研究因關鍵實驗室和支持人員被裁而減緩或停滯”。政府試圖終止資助“錯誤思想”的項目,已大幅削減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
《自然》(Nature)雜志報道,特朗普計劃將NSF員工和資助削減50%以上,特別是涉及邊緣群體的研究,斥其為“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數百項資助已被取消。
NASA、CDC、EPA和能源部(DOE)也將損失大量資金。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員工被裁,削弱了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甚至危及基本的天氣預報服務。
公共健康數據的丟失同樣令人痛心。記者凱瑟琳·吳(Katherine J. Wu)指出,政府“持續(xù)清除聯邦機構中涉及性別、DEI和可及性的內容”,包括已發(fā)表和正在進行的研究。
《自然》報道,NIH員工被要求識別并可能取消涉及跨性別群體、性別認同、DEI或環(huán)境正義的項目。衛(wèi)生與公眾服務部(HHS)部長羅伯特·肯尼迪二世(Robert F. Kennedy Jr.)取消了十余個“追蹤死亡與疾病的數據收集項目”,這可能使其破壞性任期更難被評估。一位匿名公共健康專家表示:“無法研究問題并不意味著問題消失,只是我們因缺乏數據而無從知曉。”
特朗普以偏見或誤解為借口為削減辯護。例如,他在2025年3月國會演講中抱怨政府資助“讓老鼠變跨性別”的研究,可能是混淆了醫(yī)學研究中的“轉基因老鼠”(transgenic mice)或用于疾病研究的激素處理老鼠。此類誤導性描述旨在掩蓋被剝奪的科研價值,誤導公眾。
長遠后果與問責的危機
知識攻擊的直接后果將是美國科學的衰退,進而削弱過去百年改善生活的科技成就。現代農業(yè)、醫(yī)學和信息技術(如互聯網、GPS、觸摸屏)的進步均依賴聯邦資助研究。政府常承擔私企無法承受的初期風險,商用航空、雷達、微芯片、航天、假肢、無乳糖牛奶、MRI等技術均源于此。
私企研究受利潤驅動,可能掩蓋真相,如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早知氣候變化卻散布質疑。
更深層的社會問題,如種族與經濟不平等,也因研究削減而難以應對。政府和民間針對健康、機會和民權不平等的研究被斥為“覺醒主義”(wokeness)而遭裁撤。
耶魯大學教授菲利普·阿蒂巴·所羅門(Phillip Atiba Solomon)指出,政府對事實的不適促使其“制造自己的事實”,攻擊掌握事實的機構。他強調,忽視差異無法解決問題,如孕產婦死亡率差距或新冠長期癥狀研究。
特朗普政府對歷史的攻擊同樣出于此動機。
一項行政命令迫使公立K-12學校教授歪曲的美國歷史,掩蓋其陰暗篇章。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在聽證會上回避是否允許教授黑人歷史課。
另一行政命令抨擊史密森學會的“扭曲敘事”,因其展覽提及美國利用種族維持權力和特權體系。國家人文基金會(NEH)資助被削減,圖書館和博物館服務機構(IMLS)資助也大幅減少。特朗普解雇了國會圖書館首位黑人女性館長卡拉·海登(Carla Hayden),此舉不僅針對少數族裔領導,還限制了對國會的知識供給。波士頓一家黑人歷史博物館因聯邦資助被取消而瀕臨關閉,理由是“不符合白宮政策”。
經濟數據操縱與問責風險
更令人憂慮的是,政府可能操縱經濟數據以掩蓋特朗普政策的災難性后果。政府提議將政府開支從GDP估算中分離,試圖掩蓋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政府效率部門(DOGE)主導的非法裁員的經濟沖擊。
《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官員的言論“令人擔憂新政府可能干擾聯邦統(tǒng)計數據,尤其若經濟陷入衰退”。特朗普曾無證據指責民主黨政府偽造數據,其行為模式表明他可能親自篡改數據。
客觀經濟數據對評估特朗普以關稅取代所得稅的政策至關重要,該政策利好富人卻可能引發(fā)經濟災難。2025年初債券收益率上升迫使特朗普部分撤銷關稅,但若危機發(fā)生,政治生存可能促使其撒謊。沒有數據,謊言將更難被揭穿。
意識形態(tài)驅動與深遠代價
保守派對高等教育的敵意由來已久。2021年,參議員J.D.萬斯引用尼克松稱“教授是敵人”,認為大學阻礙保守思想的勝利。他在2025年陣亡將士紀念日發(fā)文稱,大學教授的投票模式“如同朝鮮選舉”。特朗普主義者堅信,唯一真相是其教條,任何潛在反對的信息都必須被壓制。
知識攻擊大幅削減知識工作者(從事研究、檔案或教學的白領),減少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機會,尤其針對少數族裔學生進入STEM領域的項目。特朗普及其盟友視高學歷群體為政治威脅,因其近年傾向民主黨。摧毀大學可限制這一選民群體的增長。支持特朗普的科技巨頭需要高學歷員工,但希望他們順從而非獨立思考。
特朗普的長期策略是貶低非其陣營的權威。2018年,他對CBS新聞表示,貶低媒體使負面報道無人相信。萬斯2021年演講稱,大學教育并非成功的唯一途徑,但摧毀科研機構不會改善藍領生活,只會增強特朗普右翼的政治支配及其富豪支持者的財富。
掠奪與無人問責
《華盛頓郵報》2025年3月報道,特朗普政府“推動政府職能和資產大規(guī)模私有化”,部分用人工智能(AI)取代人力,自動化政府職能。這不僅是向AI公司輸血,還削弱政府效能。AI等技術依賴聯邦資助研發(fā),如今卻被用于拆解這些機構。
知識攻擊同時是對政治問責的攻擊。沒有信息,公眾無法要求改變。特朗普解雇國家檔案館負責人,破壞歷史記錄可能不可逆。未來的記錄可能根本不被創(chuàng)建。非法解雇監(jiān)察長、削弱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獨立性,關閉超100項調查,削弱了政府自我改進和監(jiān)督市場的能力。聯邦執(zhí)法人員不當行為的數據庫被移除,助長不良警察繼續(xù)任職。
圣約翰大學法學教授約翰·巴雷特(John Q. Barrett)舉例,1990年代司法部監(jiān)察長辦公室揭露FBI實驗室證據處理不當、監(jiān)獄官員受賄及移民官員操縱數據。巴雷特警告,知識攻擊將助長“大量小規(guī)模腐敗”。
前司法部監(jiān)察長邁克爾·布羅姆維奇(Michael Bromwich)表示,特朗普“有效削弱了為發(fā)現問題而設的機構”,以隱藏其任命者的不當行為。
不可逆的災難
知識攻擊不僅針對所謂精英,其長期代價將波及所有人。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進步和民主治理將遭受重創(chuàng)。耶魯教授所羅門指出,這不僅是知識生產的空白,而是“知識生產過程本身的可能性”。一個依賴被操控的社交媒體信息的公眾更易被利用和控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