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親密關系的相關課程里,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了解答。在征得學員同意后,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Q:如何與回避型伴侶相處?
A:我想當你提出這個問題時,或許是你目前正處于跟回避型依戀的人相處并遇到了困難階段。想要跟回避型依戀建立關系首先是要了解回避型依戀人的可能的心理狀態以及成因,我們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或許理解才能產生,有了理解我想如何相處答案自然會在你的心里流淌出來。
首先,回避型的人可能原生家庭里,特別是更早期嬰幼兒階段無法的得到重要撫養人穩定的情感回應與抱持,或者長期感受到被重要客體忽視等,會帶個體一種感覺就是表達跟自己有關的需要和想法是困難的、不會被看到、是沒有用的,甚至可能是添麻煩的,是對方的負擔等等。
回避型人會漸漸撤回自己情感的投注,以減少更多的挫敗的體驗。或者另一個極端是被重要撫養人過度的侵入過度的關注或者被暴力的對待,也使得回避型人對重要關系產生不信任想要逃離的體驗。當然,這個解釋還是很狹窄,只是指單一的外部環境實際上關系的互動是非常復雜的,也包括回避型人自身因素也會反過來影響父母對待的方式在這里就不一一解釋了。
那么,面對這么多的不確定和不信任的內部和外部的感覺,回避型人如何讓自己能生存下來,比如,長大后人際關系中可能呈現的模式過度的獨立,生活工作中遇到問題更容易傾向于自己消化解決而非尋求他人的支持,帶給周圍的人一種很獨立有力量但又很有距離的感覺。
這是一種假性獨立,因為一旦對他人有需要有依戀感覺出現,回避型人內心會有危險信號出現,這是基于回避型人早年成長環境中帶給的不信任、不安全、不可靠、無能為力的挫敗的感受就會涌現。
為了不要再次體驗這些感受,回避型人通過熟悉的方式把情感投入從外界收回,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消化仿佛自己是很有力量的,自己是可控的,來回避掉早年創傷性體驗的再次發生。(當然這都是幻想層面的,因為外部環境早就不是早年的養育環境了,自己也早就不是早年的只能被動等待的自己了)。
回避型人看起來很獨立,但內在又極其的脆弱、敏感和自卑,很在乎外部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可,不能忍受自身弱點的暴露和來自他人負面的評價,這都會讓回避型人非常的痛苦和自我否定,從而選擇跟他人保持距離。說了這些,希望對你了解回避型人有所幫助,也希望借由理解,祝你可以找到與你生活中回避型人屬于你們獨有的相處方式。
Q:親密關系中經常被陷入被拋棄的感覺,從而陷入恐慌和見諸行動,但是我的父母并沒有實質上拋棄我,但是會經常忽略、無視我的需求,是否和忽視有關?
A:我想你談到面對親密關系容易體驗到被拋棄感,會時常困擾你,一方面,你也在思考自己的這個被拋棄感,是否跟原生家庭體驗到的需求被忽視有關;另一方面,在現實層面,你覺得自己并沒有真的被自己父母拋棄,為什么被拋棄的感覺有時又感到那么真實,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這讓你很困惑。
拋棄感是怎么來的?實際上,真正的拋棄感并不一定是要在實質上這么做。
被拋棄感本質上就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很弱小、很被動無助的孩子的狀態和感覺。 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關系只是選擇或者被拒絕,不存在被拋棄。 你說的關系中的被拋棄感是在講親密關系中,一旦關系中發生一些沖突矛盾時或者被拒絕的體驗時,早年的一些記憶或者創傷被激活了,你會不自覺的退行到一個孩子或者嬰兒的狀態。成人狀態的你不當家了,關系中你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孩子或者嬰兒的位置上,來應對外部的世界。
其實,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特別是嬰兒,一旦跟需要和愿望有關的部分經常在重要關系中受挫,需要和愿望長時間無法被滿足、看到的,就意味著那個本應該滿足和看到你的需要和愿望的重要撫養人是不在場的,帶來的感受就是被拋棄的感覺。
當然,至于親密關系中,你為什么一旦發生沖突也好、矛盾也好,或者比較應激的狀態下,你會不自覺地陷入孩子的狀態產生被拋棄感,背后會有很多的動力和意義。
比如,你提到的小時候,你的需要經常是處在被忽視或無視的狀態中,所以, 即使成年了,在你的內在會不自覺地在遇到跟需要愿望有關的部分在親密關系中受挫時,早期的創傷體驗就會浮現。
一方面,這個是你熟悉的關系模式,你不是現在真實的你,是早期弱小匱乏的無能很無力的孩子甚至是嬰兒的你。你把關系中有能力有資源可以滿足自己愿望和需要的部分不自覺的就會放到對方的身上,一旦被拒絕受挫,被拋棄感就被激活了;另一方面,或許借由這個部分,內在那個弱小無力的你,希望早年的創傷是否可以在一段新的關系中重新呈現并被看見和重新療愈的可能性。雖然在關系中你不斷地在體驗這個被拋棄感,但你也不放棄每一次出現都渴望被外部所救贖的可能性。
至于你說的“一旦陷入恐慌和見諸行動”是否也是一種防御,比如,過去面對重要他人對自己需要的忽視時你的無能為力?但現在通過行動化,仿佛你不再是過去那個只能被動等待、什么也做不了的自己有所不同,這讓你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但因為這個行動不是在深思熟慮、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去思考去理解和消化這些感覺之后做出的、對自己或者他人更有利的選擇和行動,所以,還是會對你的親密關系有一些負面的干擾或影響。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