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績不等于全部,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批量生產考試機器,而是培養有血有肉的人
現在高中生的壓力有多大?《南方周末》報道的山東省一縣城中學的高二學生喬嫚(化名)連續一周沒有排便的遭遇,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她說:“這一年,我沒有一天拉屎順暢。”
據報道,2024年,這所超級中學曾有多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光鮮的成績背后,是極度嚴苛的管理——學校將學生的生活切割成精準的刻度,精密計算著學生吃飯、睡覺、通勤的每分每秒,學生如同高效運轉的機器零件,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著規定的事情,容不得絲毫偏差。喬嫚表示,時間相對充裕的早讀、晚自習時間,學校卻禁止學生上廁所。這導致她在學校很少排便,并學會了憋便。久而久之,導致便秘。
↑課間走出教室的學生們。圖據視覺中國
從全國范圍來看,喬嫚并不孤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莊羽驍等醫生曾于2019年對上海崇明區18歲以下在讀中學生進行功能性便秘的篩查與調查,“參與調查的4969名學生中,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學生有693例,患病率為13.95%”。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還發現,高中組中臨近畢業組的學生患有功能性便秘的概率高于非臨近畢業組,示范性高中組患病率高于普通高中組,也就是說,中學生功能性便秘的發生與學業負擔呈正相關。
看到這樣的報道,很容易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套用這句話,或許可以說:哪里有學霸?他們是把別人拉屎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但這樣的說法,讓人看著實在有種難言的滋味。
近年來,中小學生課間“圈養”現象飽受詬病。如果說中小學生課間“圈養”尚且有安全方面的顧慮,“圈養”高中生顯然是出于對成績的考慮——為了追求成績,一些學校無原則無休止地壓榨學生的時間,以至于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置之不理。連如廁都不自由,這樣管理未免太不近人情。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本身是人的教育,當人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尊重和滿足的時候,這樣的教育方式到底是誨人不倦,還是毀人不倦?更讓人擔憂的是,當一切教育手段圍繞“學習效率”展開,當“圈養”學生成為思維慣性甚至終南捷徑,教育者對學生的管理不免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而層層加碼,這種傾向難言正常與合理。
從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如廁自由被剝奪的背后,更是對學生個人權益的侵蝕,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傷害。無論學校打著多么正當的旗號,這類極致的嚴苛管理都是對教育與人性的背離。“如廁自由”看似細小,卻也是檢驗教育文明程度的標尺。
2021年9月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規定: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這同樣適用于高中階段的教育管理:考試成績不等于全部,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批量生產考試機器,而是培養有血有肉的人。換句話說,學生是有生理需求有尊嚴的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把人工具化的教育思維該摒棄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趙志疆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