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28日訊(記者 林堅)步入2025年二季度,賣方流動依然密集。據財聯社記者結合中證協官網不完全統計,4月以來,已有72位分析師跳槽,離職涉及的研究所25家,履新涉及的研究所有27家。
財聯社曾在今年3月11日所發布的《賣方研究人才流動從“暗流”到“明浪”,今年來27家券商有變動,4家轉會人數居前》報道中,對一季度賣方人員變動進行了部分梳理與總結,就曾預期2025年分析師的變動仍將頻繁,一些首席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也將傾向于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和新興科技領域,這也體現在了二季度之中。
券商研究所競爭仍相對激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導致券商分倉傭金收入下降,倒逼研究所優化人才結構,更注重高端研究人才的引進。長遠來看,2025年的賣方人才流動潮,既是行業陣痛的縮影,也是生態重構的起點。對于券商而言,唯有將短期的人才策略與長期的研究價值相結合,方能在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對分析師個體,持續提升專業化能力、構建個人品牌,或許才是穿越周期的終極答案。
關注點一:25家券商有分析師“轉會”
先看“轉會”情況。
分析師“轉會”涉及的研究所有25家,分別是國投證券、東吳證券、國聯民生證券、德邦證券、浙商證券、廣發證券、西南證券、華西證券、華福證券、招商證券、財通證券、華創證券、天風證券、東方證券、首創證券、中銀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海通證券、太平洋證券、中山證券、中金公司、國盛證券、國信證券、華安證券、申港證券等。
其中,“轉會”人數居前的券商研究所有國投證券、東吳證券、國聯民生證券、德邦證券、浙商證券以及國泰海通證券。其中,國投證券分析師跳槽了10位分析師。與此同時,伴隨著國聯民生證券以及國泰海通證券的整合,研究條線人員變動也比較明顯,符合預期。
分析師履新的研究所涉及27家,分別是國金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華金證券、華福證券、華源證券、中泰證券、國海證券、華創證券、財通證券、西南證券、國投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甬興證券、東方證券、信達證券、長江證券、東北證券、東海證券、山西證券、華泰證券、中信證券、浙商證券、中金公司、國盛證券、麥高證券、湘財證券。
履新分析師人數居前的券商研究所就涉及國金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華金證券、華福證券、華源證券等6家。其中,國金證券納新分析師人數居前,達到了14名。
對于“轉會”情況,通過與業內人士的溝通,記者發現背后有幾個現象可參考:一方面,較多分析師變動屬于動態平衡調整,此前流出的人員缺口正在補齊;另一方面由于交易量回升,不乏券商對研究業務更加重視,尤其是中小特色券商,加大了對研究團隊的投入和擴張力度,因此吸引了更多分析師的加入;貫穿行業發展始終的,是一些分析師因為個人職業規劃、薪資待遇等因素選擇跳槽,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關注點二:明星分析師變動多
到了二季度,更多出現業界比較關注的分析師動向。
財通證券研究所的人事變動頗受關注。財通證券電新首席張一弛已無法在中證協官網查到任職信息。就在今年2月17日,原天風證券研究所副總經理、副所長、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師孫彬彬正式加入財通證券,任業務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國金證券的吸納人才力度也較突出,其中一部分人員是國投證券固收首席尹睿哲以及其團隊。今年3月底,國投證券研究中心原總經理助理、固收首席分析師尹睿哲率隊加盟國金證券研究所,出任首席資產配置官、固收首席分析師,國投固收團隊也隨之“轉會”。
不僅如此,就在今年3月初,天風證券原宏觀首席分析師宋雪濤入職國金證券擔任首席宏觀分析師、首席經濟學家。2024年以來,國金證券已引入多位賣方名將,包括財通證券原研究所副所長夏昌盛出任常務副所長、招商證券原消費團隊聯席負責人趙中平轉會出任副所長、可選消費首席分析師。
以尹睿哲為關注點,國投證券正面臨研究人才的流出困境。中證協數據顯示,其分析師人數已從2024年底的77人縮減至59人。
方正證券招徠了不少強將。國聯民生證券固收首席李清荷就在最近加盟了方正證券,擔任研究所固收組首席分析師。今年4月以來加盟方正證券研究所的分析師還有來自德邦證券的李霽陽,來自東吳證券的鮑嫻穎、金晶、馬天翼、王潤芝,以及來自華金證券的王海維等等。就在今年3月初,首席經濟學家燕翔入職方正證券,擔任方正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一起加盟方正證券的還有與他之前在華福證券一起的多名團隊成員。
方正證券執委、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吳珂在5月28日舉辦的2025年方正證券中期策略會上也提到,2014年公司確立打造大型賣方研究所的定位,10余年來一直鼎力支持研究所的發展、致力于培養研究所成為內外兼修、有品牌影響力的大型賣方研究所,包括為國家智庫與資本市場搭建溝通橋梁。研究所一年來完成系列改革和創新,研究人員迭代升級,全所研究員超過100人。
值得一提的是,賣方的幾位“紅人”也在近兩個月有了新動向。
原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于今年4月離職后,加入東方證券分管研究業務。黃燕銘在券商研究領域擁有超過30年經驗。東方證券在近年來積極推進業務轉型與發展,在研究業務方面也在不斷探索提升。隨著黃燕銘此次的加入,東方證券在研究業務上有望實現新突破,并且研究所對財富管理業務,特別是投顧業務等的賦能令人充滿期待。
知名經濟學家洪灝于今年4月15日加盟華福證券,擔任華福國際CEO兼首席全球資產配置官。洪灝在宏觀經濟、資產配置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其加盟被視為華福證券在國際化業務布局上的重要舉措。
其中,關于華福證券,也要關注到,前華金證券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也加盟了華福證券,其出任研究所副所長、總量組組長、首席宏觀和非銀分析師職務。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策略官陳果今年3月底加盟了東方財富證券研究所出任副所長、首席策略官,同樣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這位被視為“信心重估牛”旗手的明星策略師選擇東方財富證券,被視為公司層面在研究領域“高舉高打”策略的關鍵落子。
關注點三:中小券商擴容依然是業內關注所在
在一眾擴容券商中,業界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華源證券,正呈現逆勢崛起之勢。
就在近兩個月,就有來自國投證券研究所的趙夢妮、中銀證券周政宇、廣發證券符超然、財通證券王宇璇等分析師加盟華源證券研究所。券商研究業務是近年來華源證券極其重視的業務條線,多名首席分析師加盟了華源證券。受訪分析師稱,2023年底,劉曉寧加盟華源證券研究所,并出任所長一職后,加之公司層面戰略的側重,華源證券研究所的吸引力正在加大,就包括劉煜輝加盟華源證券,出任了首席經濟學家。
記者也留意到,雖然不在前述變動名單內,但愛建證券組建研究所并招徠人才的動作,依然成為業內關注。
根據中證協官網,截至目前,愛建證券共有9名注冊的證券分析師。今年1月時財聯社曾對愛建證券組建研究團隊有過報道,尤其是請到了退休的白金分析師趙金厚出山,詳見財聯社今年年初報道《又一家研究所籌備中?吸引退休的白金分析師趙金厚再出山》。從人數來看,彼時公司分析師人數共有7名,如今新增至9名,人數雖然擴容有限,但是確實處于加強隊伍配置的狀態。
具體來看,9名注冊的證券分析師中就有4位2025年1月-2月期間加盟的愛建證券。其中,張智聰原為國信證券分析師,2019年辭職,隨后就無證券業相關注冊信息,直到2025年2月底入職愛建證券擔任分析師;許亮今年1月加盟愛建證券,原為平安證券投顧,曾有過分析師執業經歷;范林泉原是東北證券分析師,2025年2月加入愛建證券;吳迪原是中郵證券分析師,今年1月中旬加入的愛建證券。
關注點四:跨行業流動、戰略轉型都是職業選擇
除了前述這些變化的趨勢與現象,部分常見的局部變化也同樣在發生。
一是,伴隨著研究所出身的券商高管趨于增多,行業內晉升趨勢再度得到確認。今年5月中下旬,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負責人(研究所所長)武超則已升任中信建投證券黨委委員。
二是,跨行業流動增多。除傳統券商研究所間的流動外,分析師轉投上市公司、私募機構或跨界進入金融科技領域的案例逐漸增多。中信證券分析師周家禾加盟聯創光電即為典型案例,其從分析師轉型為上市公司高管,體現了研究與實務結合的趨勢。
記者在與不少分析師溝通中發現,近期有不少上市公司以及獵頭有接觸,盛邀轉型證代或者董秘等職務。也有一種感受是,買方轉向賣方的回流也有跡象出現。
三是,券商研究所管理層調整或戰略方向轉變也帶來了明顯的人員變化。以首創證券為例,目前研究所注冊分析師僅剩10名。從公司2024年年報來看,公司研究業務轉向買方思維,以及戰略支持角色。
首創證券提到,公司將繼續從大投研、大財富管理入手,重點做好買方研究對投資的策略服務和對財富管理的產品支持,努力挖掘研究價值、創造研究收益,使買方研究成為貫穿各業務板塊的底層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特色化、差異化競爭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