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昨天(27日)發布的“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大成果”中,中國—烏茲別克斯坦聯合發掘的蒙扎鐵佩遺址,已完成部分實驗室考古工作。通過精細化發掘和出土文物應急保護,發現了一枚銅錢帶有“五銖”二字,為中華文明強大的輻射影響力增添新實證。
2024年9月,中烏聯合考古隊對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蒙扎鐵佩遺址展開了考古發掘,共發現6座墓葬、2處建筑基址,為保護好文物,將墓葬整體套箱提取進實驗室。2025年1月,我國文保專家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對2號墓葬展開了實驗室精細化發掘和現場應急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韓化蕊:對一個銅錢,還對一些銅鏡現場進行了除銹,還有拼對粘接等等的保護處理。然后發現有一枚銅錢上面有著“五銖”的文字。它這個“五銖”的銘文并不是十分規整,關于它的朝代問題,以及它是否是傳入到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還在進行研究當中。
另外,文保專家清理后發現,銅鏡背面有中心鈕,帶有仿連弧紋,為漢式風格。
據介紹,本次實驗室工作,共清理保護22件(套)金屬器、21件(套)紡織品殘片、2件(套)木器和3組蘆葦棺。其中,紡織品大部分為服裝構件,織物類型涵蓋絹、縑、錦等,最令考古專家意外的,是錦的組織結構為斜紋緯錦。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劉大瑋:在唐代后期,斜紋緯錦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織物。通過我們之前的調查,在蒙扎鐵佩區域,在歷史時期是沒有養蠶繅絲的背景的。那這一片織物從何而來,就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蒙扎鐵佩遺址,位于中亞費爾干納盆地,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抵達的大宛國就在這一盆地,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形成比較固定的路線,其中,北線與中線在費爾干納盆地匯合。據介紹,中烏聯合發掘的蒙扎鐵佩幾座墓葬,在年代上大體相當于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考古新發現,顯示出這一時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持續存在。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