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車新勢力到傳統車企,無一例外。
“整合”真奇妙,未來很美好。
剛剛打響的新一輪更慘烈的“價格戰”,只會讓中國上市車企整合降本增效的步子,邁得更大。
這次汽車行業大整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來中國汽車從未經歷的,也是汽車資本市場從未經歷的——從新勢力到傳統上市車企,再到國家層面的整合重組……
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小鵬汽車、蔚來、廣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幾乎沒有一家(上市)車企/集團,在這場風暴中能夠獨善其身,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度整合與重構。
雖然今年前4個月汽車銷量數據看上去很美好,尤其是在汽車消費刺激政策下,市場增速創近年新高,但各大車企掌門人心里都非常清楚,國內汽車市場的大戰和暗戰,一觸即發。
畢竟,明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退坡,汽車換新補貼持續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在能源轉型、智能競爭和全球化布局等多重壓力下,最近三年將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格局重塑的關鍵時期。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以來,主要上市車企整合步伐明顯加快。
從造車新勢力的生死淘汰,到傳統車企的內部資源整合,再到國家級戰略整合重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從“數量擴張”向“質量競爭”轉變。
作為上市車企,對內對外的重組整合,主旨就是降本增效,從財報業績上也確實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01
當大眾、豐田等世界汽車巨頭憑借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與技術儲備,加速電動化布局,在三電系統等核心領域快速追趕的同時,開始在保證相同品質基礎上更多地選擇本土供應商,獲得更多價格空間,使得造車新勢力原本在技術創新、用戶體驗方面的優勢,迅速喪失。
與此同時,比亞迪、吉利汽車以高性價比車型,讓“價格戰”亦升級為“價值戰”。
雙重擠壓下,繼威馬、天際等品牌率先出局之后,合創、哪吒等造車新勢力要么已步其后塵,要么就是在生死邊緣做最后掙扎。即便近期高合借力“中東王爺”有望重啟,但消費者看透了其中的風險,1億美元注資又能為這家新勢力續命多久?
不難發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幾家上市造車新勢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必須在淘汰賽中轉型聚焦。
02
作為頭部新勢力代表,蔚來、小鵬汽車發展路徑,也顯著分化。內部整合,對外求援是唯一出路。
2025年5月,蔚來決定將樂道、螢火蟲兩大子品牌整合入主品牌。內部整合對于蔚來而言,是迫不得已,也是不得不為。
「來源:蔚來2024年財報」
2024年蔚來營收657.32億元,同比增長18.18%;但歸母凈虧損同比擴大7.14%至226.58億元,7年累計虧損近1100億元。
原本蔚來創始人李斌指望多品牌策略能夠幫助蔚來扭轉局面,但樂道上市后交付量遠不及預期,不僅沒有幫助蔚來公司注入“改命”的動力,反倒因初期品牌獨立建設營銷網絡,加重蔚來的資金壓力。
2025年前4個月,樂道僅交付1.92萬輛,遠未達到月銷2萬目標,甚至銷售情況與主打高端的蔚來主品牌的差距都越拉越大。
至于第三品牌螢火蟲,發布之后外觀設計就充滿爭議,加之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更具性價比的純電精品小車夾擊下,螢火蟲能發出怎樣的光芒仍是疑問。
不過,對李斌和蔚來而言,整合這件事,遲做總比不做好。再不濟也可以將換電體系轉賣給“寧王”,換取一線生機。
03
相較之下,小鵬汽車面對傳統車企產品力的持續升級與自主品牌的價格攻勢,深知若不主動變革,其技術優勢將難以維持。
在王鳳英加盟后啟動“木星計劃”,合并直營與經銷體系,引入160多家經銷商,將大區制改為小區制,并優化產品結構,砍掉冗余配置,聚焦智能化。通過一系列改革,小鵬不僅穩住了市場地位,還在激烈競爭中實現逆勢增長。
財報顯示,2024年其營收達408.66億元,同比增長33.22%,歸母凈虧損同比減少44.19%至57.9億元。
「來源:小鵬汽車2025年一季報」
今年一季度,小鵬汽車累計交付量已成眾造車新勢力之首,營收同比大增141.45%至158.11億元,歸母凈虧損大幅收窄至6.64億元,看到盈利曙光。小鵬汽車港股和美股也一度水漲船高。
04
當造車新勢力經歷殘酷的市場篩選時,傳統上市車企同樣面臨生死存亡的轉型挑戰。其中,吉利與比亞迪是其中的代表。
吉利控股集團以2024年《臺州宣言》為指引,全面推進整合。
在2025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直言,必須通過整合凝聚資源提升競爭力,“改變過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亂的現象”。
吉利控股副董事長李東輝則強調,協同整合是核心戰略,將在中后臺深度協同,目標實現研發省10億、采購省數十億,降低管理與營銷費用。
2025年一季度,吉利汽車銷量為70.38萬輛,同比增長48%;實現營收724.95億元,同比增長24.51%;歸母凈利潤達到56.72億元,同比暴漲263.59%。
「來源:吉利汽車2025年一季報」
已躋身全球車企Top5的比亞迪,也在進行著內部整合。
4月底,比亞迪宣布對騰勢(參數丨圖片)、方程豹兩大高端品牌公關團隊進行架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制定全面傳播策略,整合媒體資源,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助力比亞迪在高端市場實現突破。
透過吉利和比亞迪,可見民營上市車企對降本反應之迅速。引人注意的是,今年5月,兩家公司股價市值,均創出近年以來最高。
05
2025年,上汽集團在持續推進“大乘用車板塊”戰略,這是一場針對傳統架構的鐵腕改革。
其深層整合原因是傳統架構難以適應新能源與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亟需打破部門壁壘、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自2024年下半年起,高層變動拉開整合序幕。到2025年初,上汽集團將上汽乘用車公司、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五家企業整合,成立大乘用車執管會集體決策自主板塊重大事項。
同時,研發、成本工程等統一體系,像零束科技和創新研發總院成為研發部主力,加深研發前后端溝通。通過這種整合,上汽試圖解決內部資源分散、品牌定位重疊、研發重復投入等問題。
這場改革成效顯著,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團銷量為94.49萬輛,同比增長13.27%;其中“大乘用車板塊”成為增長主力,一季度銷售16.38萬輛,國內市場銷量同比大漲58.7%。
得益于此,上汽集團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1.4%至30.23億,在已發布一季報的中國上市車企中,盈利能力僅次于比亞迪與吉利汽車。
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研產銷一體化高效運作,廣汽集團也開展一系列整合舉措。2025年4月啟動研發體系深度重構,成立自主品牌“大研發體系”,預計7月全面完成。
同時推進營銷體系整合,將傳祺、埃安、昊鉑三大品牌的營銷權收歸新成立的“自主品牌營銷本部”統一調度。
同為“汽車國家隊”的北汽集團,采取“研產銷一體化”改革,將北汽新能源與北京汽車的研發體系合并,共享三電技術和智能網聯平臺。
對于財務業績承壓的幾大上市國有汽車集團而言,通過整合,將能實現立竿見影的降本效果。
06
除了企業自身的戰略聚焦和戰略整合,國家層面推動汽車央企重組,同樣成為行業整合的重要力量。2025年,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的戰略重組進入實質性階段,一汽集團與零跑汽車的戰略合作也取得新進展。
此次重組既是國家層面為集中汽車央企力量的頂層設計,也是兩家上市汽車央企因合資板塊競爭力下降、亟需破局的主動選擇。
近年來,東風與長安旗下合資品牌(如東風日產、長安福特等)受自主品牌崛起沖擊,銷量持續萎縮,市場份額被新勢力擠壓,財務業績承壓,倒逼雙方通過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2024年,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的年銷量分別達189.59萬輛和268.38萬輛,合并后將形成年銷量逼近500萬輛的中國第一大汽車集團。
據公開信息,雙方整合將圍繞研發協同、供應鏈優化和產能調整展開,可避免重復投入,集中資源突破關鍵技術,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矩陣。
財務數據揭示了重組的緊迫性。長安汽車2024年營收1597.33億元,同比增長5.58%,但凈利潤同比下降35.37%至73.21億元。旗下深藍汽車虧損15.72億元,高端品牌阿維塔虧損更高達40.18億元。東風汽車集團2024年雖然扭虧為盈,但凈利潤區區5800萬元。
07
在國家主導的整合中,一汽集團與零跑汽車的戰略合作提供了另一種思路。2025年3月,一汽集團通過子公司認購零跑汽車約20%股份,雙方將共同開發面向全球市場的電動車型。
此番合作,一汽可快速獲取零跑在電動車平臺、智能座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零跑則將借助一汽的供應鏈體系、生產資質和海外渠道,突破發展瓶頸。
「來源:零跑汽車2024年財報」
零跑汽車2024年年交付29.37萬輛,同比增長103.76%,第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盈利(0.8億元),全年毛利率從2023年的0.5%提升至8.4%。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央企整合雖然戰略意義重大,但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企業文化融合、管理架構調整、利益重新分配都是重組中難以避免的難題。此次央企大整合能否達到“1+1>2”的效果,仍需觀察。
Views of AutosKline:
中國汽車產業的深度整合對各上市車企將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將重塑國內市場格局,更將對全球汽車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國汽車產業的整合大潮才剛剛開始。從新勢力洗牌到傳統車企轉型,再到國家級戰略重組,這一系列變革正在書寫中國汽車產業的新篇章。
待價格戰褪去,汽車產業回歸理性競爭(技術、品牌、文化、價值),那些通過整合活下來、提升競爭力的上市車企,必將發展得更好,獲得資本市場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