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飲食對健康的傷害毋庸置疑,皮膚變差、擾亂血糖等都是顯而易見的后果。但一項新研究發現,攝入過多果糖,還會間接促進腫瘤生長。
研究者表示,攝入果糖可能影響肝臟代謝,從而擾亂全身的健康狀態,尤其體現在腫瘤生長方面。
01
果糖≠水果中的糖
有人覺得,果糖即是從水果里提煉出來的糖,所以是健康的。然而,這種看法其實并不準確。果糖確實存在于水果、根莖類蔬菜(像甜菜、紅薯等)以及蜂蜜里,不過在飲料、糕點當中也能發現它的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用于各類加工食品里的果糖并非從水果中提取所得,而是利用淀粉水解產生葡萄糖溶液,再借助相關酶的異構化作用,把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轉化為果糖。
對于人體而言,果糖主要有三種來源:新鮮水果與果干、糖類與蜂蜜、果葡糖漿及其他果糖制品。
02
果糖的3個營養真相
少量攝取果糖或許能帶來益處,例如對肝臟的葡萄糖代謝過程起到積極作用。當與淀粉類食物搭配食用,且在碳水化合物攝入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適量攝入果糖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
然而,倘若果糖攝入過量,不僅會引發肥胖問題,還可能誘發脂肪肝、促使痛風發作,甚至提高患糖尿病的幾率。
除此之外,果糖還隱藏著三個容易被人誤解的事實:
事實一:升糖速度雖慢,但升血脂和尿酸的速度卻很快
雖然果糖的代謝過程不受胰島素的調控,其血糖生成指數(GI)僅為23(葡萄糖、蔗糖的GI值分別為100、65),對血糖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果糖進入人體后,主要依賴肝臟進行代謝。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單磷酸腺苷,若這種物質不斷堆積,就會增加高尿酸血癥的發病風險。
與此同時,果糖還會通過加劇胰島素抵抗,間接導致尿酸水平上升。此外,大量攝入果糖會促進脂肪大量生成,進而引發脂肪肝和血脂水平異常升高。
真相二:白砂糖與蜂蜜,同樣會提升果糖攝取量
白砂糖的主要構成物質是蔗糖,蔗糖進入腸道后,會被蔗糖酶分解,進而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通常而言,在低溫環境下儲存且不易結晶的蜂蜜,其果糖含量會相對偏高。除了蜂蜜自身含有的果糖外,蔗糖在分解過程中同樣會生成果糖。
真相三:部分食品配料中暗藏大量果糖
甜味飲品實際上是果糖的最大供給源。依據果糖含量,常見的果葡糖漿有含糖量42%、55%、90%這三種規格。多數含糖飲品的糖分含量處于8%至11%之間,以一瓶500毫升且添加了果葡糖漿的含糖飲品為例,若按飲品含糖量10%來估算,果糖含量會超過20克,甚至高達45克。
在選購飲料、蛋糕、餅干等甜味食品時,要特別留意配料表前三位是否出現“果葡糖漿”,若存在則需謹慎購買。
03
健康吃糖,怎么減少攝入量?
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我國的膳食指南均提議,將每日攝入的添加糖總量控制在50克以內,理想狀態下應不超過25克,此標準同樣涵蓋了果糖含量。
那么,怎樣減少日常飲食里糖分的攝取呢?
減少甜味飲品的飲用,在烹飪日常膳食時盡量少加糖,喝粥、喝湯時也盡可能不放糖,對于蜂蜜的食用更要嚴格把控分量;
挑選含糖量偏低的酸奶等食品;
每日水果攝入量保持在200至350克(以去皮去核后的重量計),對于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應適當減少食用量;
避免大量飲用果汁,即便是自己鮮榨或是購買的100%純果汁;
水果可作為甜食或部分涼菜的替代品,用餐時適量食用,這樣既能防止攝入過量,又能發揮少量果糖對葡萄糖代謝的積極作用。
需要留意的是:人體對果糖的代謝能力存在遺傳差異與體質區別,消化不良者以及患有胃腸道炎癥的人群,需更為嚴格地控制果糖的攝取量,水果的攝入量也應比健康人群有所減少,食用時要注意少量多次。
資料 |央視新聞
編輯 |李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