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快10年養老護理員的吳三妹,突然發現自己的知識庫不夠用。她服務的一名老人突然骨折了,穿衣服小心再小心,可還是不見好。報名了上海和養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高級工培訓班后,她重新打開了思路:學技巧把康復訓練融入護理日常。每天的“衣食住行”,搭上了健康手法,更學會了“察言觀色”——老人身體日漸硬朗、精神頭好極了。吳三妹收獲也不小,“以前我只會‘動手’,正缺專業的理論知識,培訓讓我的護理能力實現了‘三級跳’。”
在上海,像吳三妹這樣的“技術工”正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能力躍升,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挑戰。去年,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七部門發布新政,優化職業技能提升補貼結構。包括養老護理員、藥物檢驗員等17個崗位納入本市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職業技能提升補貼標準上調30%。職業技能培訓讓一批一線技術人才更好地在崗位建功,也為求職者提供“入場券”,使得更多勞動者選擇留在上海、與城市共成長。
晚上6點,上海和養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四樓燈火通明。講師費金梅正在為“老人”換衣服:“先跟我一起把衣服褪到袖口,再用手撐起老人臀部,迅速撤掉衣服。”被窩更衣是養老護理員的“入門課”,既要迅速又得保護好老人隱私。
截至2024年底,上海有1537.98萬老年人,養老護理員的需求與日俱增,也對這一崗位的專業度與責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了十余年養老“培優班”的費金梅,每次培訓都在“更新”。“在越來越多養老實踐中,我發現護理不僅要‘快準’,還得關注老人心理變化。”光是“被窩換衣”已經不局限于教授具體操作手法,而是增添生活化理論,讓學員能夠科學護理。
來上海找工作的徐亞菊,不久前上完了初級培訓班并順利考取了養老護理員初級證書。從來沒有上過班的她,盡管學會了“關鍵手藝”,但在找工作時還是很焦心。培訓中心得知后,邀請她來三樓的就業指導室,徐亞菊一進門,工作就“送上門”。
培訓中心與包括上海和養寶華養護院等10余所養老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尚未找到合適工作的學員,只要順利考取資格證書,只要前往對口機構面試,通過后便可直接入職。哪怕是像徐亞菊這樣從未有過求職經歷的學員,就業指導師、培訓中心校長伊廣德也會對其進行面試“突擊輔導”,并幫其進行職業規劃:“你可以先進入一家養老院工作三年,再去考取中級證書,再工作五年便能考取高級證書。這期間,既能累積的經驗,也有不錯的薪資。”2024年,共有470名學員考取養老護理員證書,其中約200人通過培訓中心“對口就業”。
自2023年起,和養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開始培養專業的養老護理員。根據學員情況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及認知癥照護專項能力四個班級,針對考證的“速成班”一般需要培訓三個月,每周上三堂課程,考前實操演練。
中心不僅根據考證要求“標準化”培訓內容,也為學員提供定制化培訓。“每位講師都有自己的護理風格,我們也會傳授‘獨門秘籍’。”費金梅介紹,她在培訓中增添了非常多與老人互動的環節。以為老人沐浴為例,以往課程只關注“快速洗干凈”的手法,費金梅則是“延緩”進程。“你想要沐浴液還是肥皂洗”“水溫想涼一點還是熱一點”,在費金梅的教學理念里,每一次詢問不僅是讓老人擁有選擇權,更是讓其有受到重視與尊重。
隨著參與培訓的學員增多,培訓中心專門開辟了自習室,放置在兩張床鋪與人體模型,課余時間學員也能自行練習實踐。培訓中心還與澳大利亞的養老機構進行合作,定期選派外籍教師前來培訓。“如果在我們這里連續培訓三年后,雅思考到6分,可以申請去澳大利亞養老機構進行兩年培訓,這樣能拿到大學本科文憑,也能留在當地進行養老護理工作,學員們也有更多就業選擇。”伊廣德介紹。
據悉,2024年,靜安區人社局舉辦了養老護理員區級職業技能競賽,共有282人報名參賽,近150人獲得了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