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18國際博物館日”,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辦“文脈在茲 宜居千年”特展配套講座,特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樸華先生做客長沙市民文化遺產講堂,講述長沙城市發展史?;顒泳€上線下聯動,吸引2.5萬人次參與,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環節熱烈。
黃樸華所長做客長沙市民文化遺產講堂
黃樸華,研究館員,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主持長沙城市考古工作30余年,先后11次考古發現長沙城墻和護城河遺跡,著有《長沙古城址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發表核心論文、簡報二十余篇。黃所長引用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通過考古出土實物與文獻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梳理了長沙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的建城脈絡,帶領觀眾們跨越兩千多年的時光,探尋長沙城市的發展變遷,感受湖湘文明的演進與輝煌。
一、“長沙”名探究
長沙之名,歷史悠久,其名字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篇》。關于長沙地名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長沙得名于二十八宿中軫宿的附星“長沙星”。長沙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二、“長沙”城梳理
1.戰國南楚之邑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城的萌芽“邑”,是楚國的地方邑。通過考古發掘該時期2500多座墓葬及190余口水井,專家們推測出戰國長沙城邑分布范圍東至東魚塘街→犁頭街→文運街,南至今解放路和坡子街之間(約中間位置),西至今下河街東側,北至今中山西路南側約50米處。城的范圍布局略呈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約800米的長方形。長沙城最早的城邑當出現于東周時期,是在楚人南擴和統治長沙地區時期興建的。
《史記·楚世家》載:“成王惲元年(前 671),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長沙城的第一個萌芽應是“邑”,即封邑,為大夫的封地、采地??脊虐l現的瀏城橋一號墓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貴族官員或將領,時代為戰國初年,可以說墓主應是長沙“邑”的主人或統治者。
春秋戰國時期水井墓葬分布位置示意圖
2.秦代“蒼梧”再現
秦代統一時間較短,長沙城的格局應沿襲戰國時期的長沙城?!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于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將長沙列為三十六郡之一。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載:“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云:“長沙郡,秦置”。文獻史籍中,秦代的長沙首次以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地名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史書對秦代長沙的郡治并無明確記載,2002年里耶秦簡出土、朝陽巷秦代簡牘“蒼梧守”“長沙廄”的問世,為大家撥開了秦代長沙的郡治設置的歷史迷霧。
3.西漢諸侯王城
西漢初年,吳芮受封長沙國,長沙由郡治升格為諸侯王城,長沙城擴建,城垣規模擴大近一倍。位置范圍北至中山西路北側60米處,東至東魚塘街→犁頭街→文運街,南至人民路附近,西至下河街東側。規模大致呈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為800米的長方形。五一廣場出土“安樂未央”文字瓦當、高規格建筑構建,定王臺考古遺跡等印證了諸侯王都的繁榮。
國金中心考古工地發掘護城河遺跡
青少年宮考古工地發現漢代城墻
4.東漢郡城及南朝州城
東漢魏晉時期,長沙雖為長沙郡,但城址延續了漢代沒有變化。南朝時,長沙城因軍事地位上升,設立湘州,長沙郡南移,臨湘縣治北遷,形成了南北對稱的900米正方形州城,也催生了磚砌城墻的建設。湘州統領八郡(后十郡)軍事,處于南北連接嶺南與江漢,東西貫通江東與云貴的要沖和中部樞紐位置,在國內軍事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沙城的政治軍事地位上升,湘州的設立,迫使長沙郡南移,臨湘縣治北徙。長沙城也就形成了南北對稱的900米正方形州城。
南朝時期長沙城格局示意圖
青少年宮考古工地青磚城墻
5.唐代南國之都
隋朝,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唐朝沿襲隋制,繼續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唐朝時,長沙成為潭州與湖南道治所,從原來的政治、軍事區域中心演變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商品貿易的區域性都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唐朝中期(唐大歷年間),長沙城再次拓展,位置范圍北至今營盤路一線,東自今運達國際廣場東部往南至建湘路、落星田街、東慶街、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線,南至城南路北側約200米,西至下河街東側。大致為南北長2200米,東西寬1300米的長方形,面積達原城2.5倍。杜甫詩中“長沙千人萬人出”的盛景折射出長沙商貿繁榮。
隋唐時期長沙城位置示意圖
6.五代馬楚王城
五代時期,馬殷建立楚國,以長沙為國都,大興土木、廣建行宮,長沙城進一步擴大。位置范圍北至今營盤路一帶,東至建湘路、落星田街、東慶街、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線,南至城南路,西至今湘江中路東側。規模是南北長2400 米,東西寬1400米的長方形。馬王街、馬王塘、碧湘街、開福寺等等都是馬楚王朝留給長沙的歷史文化名城資源。該時期西城墻外擴,直抵湘江,木構城墻骨架印證了當時的建筑技藝與經濟實力。馬氏父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了長沙城的繁榮發展,使其成為當時五代十國中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萬達考古工地馬楚時期西城墻遺跡
7.宋元長沙截城
宋、元時期,長沙降為地方行政所治。由于戰爭,長沙城經歷截城改造,南宋末年,名將向士璧主持截城工程,完成了長沙圍城定型基本格局,該格局為后來明清時期長沙城奠定了基礎。宋元時期的長沙位置范圍東線自湘春路東線自湘春路起,沿芙蓉路西側→建湘路→落星田街→東慶街→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線,南到城南路一線,西到江濱,北到湘春路一線。規模格局為南北長2900米,東西寬1400米的長方形格局。
8.明清省城穩固
明清時期,長沙地位升為省城,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址范圍在宋元的基礎上有局部調整,范圍也有一些擴充,其范圍變為東至建湘路,南臨城南路,西抵江濱,北到湘春路。規模為南北長2900米。明時期火銃出現,為加強軍事防御,古人將城墻改造為花崗巖條石壘砌,并加寬護城河,清代城墻進行了進一步加固,長沙城成為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
明清時期花崗巖條石壘砌墻基
三、尋跡千年城脈 閃耀湖湘文明
長沙從封邑之城先后發展成諸侯王城、郡城、州城、都城、省城,曾是王宮府邸及歷代郡、州、道、路、府、省的治所,城址代代相沿,中心位置基本沒有改變。黃所長感嘆“長沙兩千余年城址不改在全國罕見”!
兩千多年來,長沙城不斷擴大,不斷發展,城市功能地位也復雜多變,最終形成集政治、軍事、經貿、文化于一體的區域性都市。
此次講座以考古為眼、文明為脈,不僅勾勒出“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更彰顯了長沙作為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價值。讀懂長沙,不僅是回溯歷史,更是為未來尋根。未來,我館將持續舉辦更多此類活動,深入挖掘長沙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長沙、愛上長沙,共同為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貢獻力量。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