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溫玉成的名字,在很多軍事愛好者眼中,或許并不算家喻戶曉。
但如果說起抗美援朝的“第一槍”,那就不得不提他。1950年10月25日,在朝鮮戰場上,他帶領志愿軍40軍狠狠給了美軍一記下馬威,讓世界見識到了這支東方軍隊的戰斗力。
然而,兩年前的他,還只是個普通的師長,甚至差點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遺忘。
1950年,鴨綠江邊的抉擇
當彭德懷召見溫玉成時,氣氛顯得格外凝重。
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彭老總的單獨接見,而這次會面,關乎一場大戰的開端。
彭德懷沒有過多鋪墊,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第一仗必須打得漂亮,打出我們的士氣,也讓敵人知道,朝鮮這地方,不是他們能隨便撒野的。”
溫玉成深知這場仗的分量。
彼時,40軍剛剛跨過鴨綠江,面對的是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以及他們的盟友。
如果首戰失利,整個志愿軍的士氣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影響到后續戰局。
于是,他果斷調整部署,選擇了溫井這個地方作為伏擊點。
埋伏、突襲、全殲——首戰告捷
10月25日清晨,敵軍進入伏擊圈。
溫玉成一聲令下,40軍的戰士們如猛虎下山,瞬間撕裂了敵人的防線。
敵人顯然沒料到會遭遇這樣的伏擊,倉促應戰。
但志愿軍早已準備充分,戰士們悍不畏死,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戰斗持續了六個多小時,最終以志愿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一個敵營被全殲,繳獲大量武器裝備,甚至還俘虜了一名美軍顧問。
這一戰,讓整個世界都意識到,志愿軍并非烏合之眾,而是敢打、能打、會打的“硬骨頭”。
消息傳回國內,毛主席聽后十分振奮,說:“10月25日這天,應當成為志愿軍出國作戰的紀念日。”
從小兵到軍長,命運的跌宕起伏
溫玉成的軍旅生涯充滿了戲劇性。
如果時間回到二十年前,他還只是個紅軍中的小干部。
出生于江西興國,這片土地自古多革命志士,他14歲便參加革命,算是紅軍中的“老資格”。
但戰爭的殘酷不會因資歷而有所偏袒。1936年,他跟隨西路軍西征,結果部隊慘遭重創,他本人也被俘,關押在蘭州。
按理說,成為俘虜,基本意味著仕途的終結,但溫玉成硬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從敵營中逃了出來,歷盡艱辛回到了延安。
組織并沒有因為他的被俘經歷而冷落他,反而繼續培養他。
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加入新四軍,帶領部隊在江南敵后抗戰,打出了不少漂亮的勝仗。
只是那個時候,英雄太多,他的名字并不算突出。
直到解放戰爭,他在東北戰場大放異彩,四平、遼沈、天津,每一場硬仗他都不缺席,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也終于在1948年成為縱隊師長。
超越老領導,站上巔峰
1955年,溫玉成被授予中將軍銜。
這個軍銜的分量,比表面看起來更重。
因為他的老領導鐘偉,竟然被排在了他的后面。
要知道,當年在遼沈戰役時,他還是鐘偉的下屬,而如今,他的軍銜卻超過了昔日的上級。
這并非偶然。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溫玉成率領40軍經歷了五次大戰役,能攻能守,戰功赫赫。
而鐘偉則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直接參與抗美援朝的作戰,這也成為影響軍銜評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風云變幻,最終歸于平靜
戰爭年代,溫玉成是個敢打敢拼的猛將,但和平時期,他的性格卻讓他在政治斗爭中吃了不少虧。
特殊時期,他因種種原因被降職、隔離審查,直到1975年才重獲自由。
1983年,他徹底離開了軍隊,進入離休生活。
六年后,他在平靜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曾經的戰場英雄,最終歸于沉默。
有人說,溫玉成的一生,是那個時代無數軍人的縮影。
他們在戰火中崛起,在犧牲與勝利間徘徊,最終在歷史的洪流中,或被銘記,或被遺忘。
但無論如何,他們曾經的付出,都是這片土地上最值得尊敬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