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月的海風掠過海南文昌的灘涂,退潮后的紅樹林濕地露出褐色的淤泥,千萬株紅樹幼苗在潮水中輕輕搖曳,這里正在上演一場為“碧空添藍”的生態實驗。
5月24日-25日,廣汽本田舉辦了“守護紅樹 共赴藍海之約”生態體驗營的活動,這場由車企主導的自然之約,不僅是一次與“海上森林”的親密接觸,更是廣汽本田在綠色轉型浪潮中寫下的生動注腳。
紅樹林被譽為植物界的“國寶”。如果濕地是地球之“腎”、森林是地球之“肺”,那么紅樹林就是“腎”“肺”之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生長在隱蔽的海岸、河口和三角洲等潮間帶,因為植株內富含單寧酸,木材裸露遇到空氣氧化后就會變紅,因而得名“紅樹林”。
值得一提的是,紅樹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熱帶森林的近6倍,在全球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正憑借超強的固碳能力,成為減緩氣候變暖的關鍵角色。
在活動現場,近百位環保愛好者跟隨廣汽本田的腳步,在海南清瀾紅樹林保護區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課”。
大家踩著棧道深入紅樹林腹地,聽專家講解紅樹如何通過“胎生苗”在咸水中扎根,在專家的指導下種植紅樹林幼苗,以實際行動拓展紅樹林版圖。
最震撼的是凈灘環節,聽專家分享完國際凈灘標準之后,大家分組對沙灘垃圾拾撿、分類、稱重,讓環保從口號變成觸手可及的責任。隨后登銅鼓嶺,俯瞰壯美海岸線,切實感受環保的意義。
在紅樹林沙沙的潮汐聲中,廣汽本田的綠色版圖正在悄然擴展。作為首個以國際CCER標準全流程開發藍碳項目的車企,其紅樹林保護計劃堪稱工業化思維與生態保護的巧妙融合,經過兩年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24年在廣東湛江新造紅樹林150畝,成活率達95%以上,2025年計劃再添400畝,使整體修復面積不少于550畝;
2023-2024年在海南文昌完成三葉魚藤清理250畝,今年已與保護區初步識別、確認需進行三葉魚藤清理的區域500畝;
2年時間在湛江和文昌共開展鳥調67次,記錄鳥種超過93種,記錄鳥類超過12萬只,海南清瀾首次記錄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稀缺鳥類黑臉琵鷺,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
更令人關注的是,廣汽本田的藍碳開發項目正探索碳匯交易資金反哺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的機制,試圖將生態價值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動能。
“這不是簡單的種樹,而是構建一個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社區的生態共同體。”廣汽本田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項目的核心邏輯:通過合作開展紅樹林修復、社區巡護、科普宣教活動,項目累計直接受益人數超過270人,惠及周邊社區居民和社會公眾超過34000人,從而形成守護紅樹林的民間力量,讓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可持續發展。
廣汽本田用“藍碳開發”“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等術語規劃公益項目,為傳統車企的綠色轉型樹立標桿。
近年來,廣汽本田扎實推進紅樹林生態保護、內蒙植樹、三江源保護等項目,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園,展現出主流車企的責任擔當。
在“蘊新智遠”計劃的指導下,廣汽本田加速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理念早已延伸至產業鏈的每個環節。2024年投產的開發區新能源工廠,將“零碳”理念推向極致:從低VOCs涂料到干式噴房,從22MW光伏發電到工藝余熱100%利用,這座“投產即零碳”的工廠,重新定義了汽車制造的環保標桿。
值得關注的是,廣汽本田的碳中和戰略并非單打獨斗。通過搭建供應鏈低碳管理平臺,這家車企正帶領上下游企業共同減排,正如其在紅樹林項目中探索的“可復制模式”一樣。綠色轉型從來不是某個人或企業的孤軍奮戰,而是一場需要行業共振的生態革命。
站在銅鼓嶺俯瞰海岸線,紅樹林如翡翠項鏈鑲嵌在湛藍的海灣,P7純電SUV的身影穿梭其間,這正是廣汽本田向我們描繪的綠色藍圖。當發動機的轟鳴漸息,電動化浪潮與生態保護的合鳴,正在譜寫新的產業詩篇。
從“造用戶最放心的車”到“做社會最放心的企業”,廣汽本田的探索向行業揭示出,在雙碳目標下,企業的環保行動早已超越公益范疇,成為戰略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當紅樹林的潮汐與新能源工廠的電流形成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廣汽本田的綠色征程,更是整個行業向“更智能、更綠色、更高效”躍遷的時代縮影。
或許,這就是紅樹林給予我們的啟示:真正的生態保護,從來不是對自然的單向付出,而是像紅樹一樣,在扎根土地的同時,構建起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而廣汽本田的綠色實踐,證明企業與自然、商業與公益,同樣可以扎出共生共榮的“深根”,穩步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