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鈺在位的第8年,此時的朱祁鈺經臥床不起。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早已去世,膝下無子自然無人繼承皇位。
正月十六日,以兵部尚書于謙為首的大臣們,一番商議后決定請求景泰帝能復立沂王朱見深(明英宗的庶長子,被孫太后立為太子但被朱祁鈺廢掉,降為了沂王)為太子。但是等他們起草好奏疏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便決定次日朝堂上啟奏。
然而就在這天晚上,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用巨木撞開了塵封已久的南宮宮門,迎接已經被關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鎮來到了奉天門,接受百官跪拜。
群臣高呼“萬歲”后,徐有貞等人便起草宣諭,在午門向百官宣讀。
然而剛讀完宣諭,于謙便被抓了起來。
七日后,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拼命保衛的城池之下,被斬首。對于謙的斬首,史料中用了四個字記載:
天下冤之!
在明英宗被瓦剌活捉后,是于謙力挽狂瀾,救大明王朝于危難之中,保住了北京城,朝廷才沒有南遷。
在景泰八年的南宮之變中,于謙也沒有阻止英宗復位。
但為何,英宗復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將于謙斬首呢?
他得罪了,太多人!
01
1398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的這一年,于謙出生了,出生在浙江錢塘太平坊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之中。據說,于謙出生的時候哭聲很是洪亮,骨相更是異于常人,有一個和尚見到于謙后,便說“于謙來日會是救世的宰相”。
而這個和尚,確實說對了。
于謙的曾祖父于九思,位至杭州路大總管
于謙的祖父于文明,任工部主事
于謙的父親于彥昭不喜為官,隱居在了錢塘;也正因為于謙的父親沒有入關為官,得以躲過了靖難之役,家族而沒有遭難。
于謙從小便讀書十分刻苦,有很大的志向,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當成是自己的偶像。
祖父有一張文天祥的畫像,于謙將一些贊美文天祥的詩詞抄下來,掛在座旁。大概便是在這一時間段,于謙寫下了《石灰吟》。詩中那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正是一個意思嗎?
他,想要成為像文天祥一樣的人。
22歲時,于謙考中舉人
23歲時,于謙考中進士;
永樂十八年(1421年),于謙正式踏入仕途,因為于謙是在地方任七品監察御史,所以并不能經常回到京城。但是每次回京見到皇帝,于謙總是“聲如洪鐘”,很是打動人。
宣宗朱瞻基剛剛繼位,也很喜歡于謙。
恰逢此時漢王朱高煦謀反,宣宗命于謙隨駕一起平定叛亂,于謙被任命為了御史。待朱高煦出降后,朱瞻基讓于謙讓歷數漢王的罪行。征戰多年、折騰宣宗之父仁宗大半輩子的漢王,昔日是何等囂張,卻被于謙罵的頭都抬不起來。
宣宗大喜,好好賞賜了于謙一番。
在接下來的19年間,于謙在山西、河南兩地任巡撫。
1448年,此時在位的皇帝已經是明英宗朱祁鎮,而且英宗已經在位13年之久;于謙被召回京城,出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然而,就在于謙被召回京城的第二年,也就是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活捉。
英宗親征瓦剌,帶走了京城大部分的兵力,一時間朝野上下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孫太后命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商議如何迎戰瓦剌、守住京城、救回英宗。
02
然而大臣們在朝堂上一味的嚎啕大哭,不知所為。
此時有一位名曰“徐珵”的臣子第一個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南遷南京!
于謙厲聲呵斥徐珵:言南遷者,該當問斬!難道你們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了嗎?若南遷,大明王朝就要變成第二個南宋了!
于謙堅持立戰瓦剌、守住京城,于謙的建議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的支持,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也贊同于謙的說法。
就這樣,防守的決策定了下來。
于謙被擢升為兵部尚書,負責守備空虛的京城。
在指揮使馬順在朝堂上被打死后,于謙已經成為朝廷上下都倚重的主心骨。與此同時,為了不讓瓦剌再得寸進尺,于謙再三請求郕王朱祁鈺繼位,最終朱祁鈺繼位,改年號為景泰。
于謙不僅布置了京城九門防御,而且還向景泰帝推薦了很多的文武官員
其中的一位戰功赫赫的武將,便是日后幫助英宗復位的武清侯石亨。
在于謙、石亨等人一起努力下,守住了京城。
守住京城后,在于謙的堅持下,景泰帝也終于迎回了在瓦剌待了一年的英宗朱祁鎮。
然而已經繼位的景泰帝,雖然心不甘情不愿將兄長接了回來,隨即便將兄長囚禁在了南宮,而且還將孫太后所冊冊立的皇太子朱見深廢掉,改立自己親生的兒子朱見濟為新太子。
為了巴結這些朝臣,景泰帝答應為朝臣們發兩倍的俸祿,于謙堅決拒絕了
于謙在用人上,向來只看能力與功績,從不看出身。
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并不乏勛貴。
而于謙,最終也因為曾經得罪的這些人,而丟了性命。
其中有兩個人,與于謙的仇恨最深。
一位是,曾提出南遷,但是被于謙呵斥的徐珵;
而另一位,便是于謙向景泰帝推薦的石亨大將軍。
而這兩位,不僅是英宗復位的大功臣,更是讓于謙斬首的“兩大魁首”。
03
徐珵在被于謙呵斥后便仕途十分不順遂,徐珵曾想讓于謙推薦自己出任國子監祭酒一職,于謙并沒有因為他曾提出南遷而沒有幫他,將他的名字也報了上去。但是景泰帝看到徐珵的名字后,便說:他不就是提出南遷的那個人嗎?這樣的人掌管國子監,能教出什么好學生?
就這樣,徐珵便沒有出任國子監祭酒一職。
這其實跟于謙并沒有關系,但是徐珵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便對于謙恨之入骨。后徐珵改名為徐有貞,又因為在治河上頗有作為,終于瞞過了景泰帝,得以官至左副都御史。
石亨,按理說因為于謙的推薦,他才有了建功立業、得封侯爵的機會,理應對于謙感恩戴德才是;但他為何會如何痛恨于謙呢?
石亨在一開始確實很感激于謙,覺得自己得了這么多的封賞有些不好意思,畢竟自己的功勞當真不如于謙。所以石亨便向景泰帝寫奏疏,推薦于謙的兒子。
結果于謙不僅推辭了,而且還把石亨數落了一番。
便是從此時開始,石亨便十分痛恨于謙。
04
奪門之便如此大的動靜,于謙難道不知道嗎?若于謙知道的話,于謙能阻止嗎?
不管于謙是否知曉,恐怕都很難有所作為。
奪門之變幕后之人是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奪門之變是皇權之爭,說白了是景泰帝朱祁鈺與英宗朱祁鎮之間的爭斗。即便是于謙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但于謙該如何善后呢?
畢竟景泰帝的皇位,不是來自自己的父親宣宗;
而是來自孫太后的敕書,此時的景泰帝已經病重,英宗復位自然是名正言順。若是阻止了奪門之變,將孫太后、英宗等人都賜死,那么于謙如何面對新帝朱見深呢?
若是迎立外藩為新帝,其他藩王再來一次“靖難之役”,又當如何呢?
于謙不是王莽,不是曹操,更不是司馬昭!
05
然而,即便是于謙沒有阻止英宗復位,他還是沒有善終。
與于謙一起被抓的還有大學士王文,徐有貞與石亨想要逼迫王文誣陷于謙“曾策劃謀立襄王的兒子為新帝”。
王文忍受不了徐有貞與石亨的誣陷,便想要爭辯,于謙笑著說:
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爭辯又有何用?
就這樣,于謙的謀反罪被定了下來。
英宗還有些猶豫:于謙是有功勞的!
很顯然,英宗并沒有要將于謙處死的打算。
但是非要置于謙于死地的徐有貞(徐珵),對英宗說道:
若是不將于謙處死的話,此次復位不久出師無名了嗎?
徐有貞的話,讓英宗下定了決心處死于謙。就這樣便有了開頭的一幕,一心為了大明王朝的少保就這樣被冤殺。
他為大明王朝續命200年,但是卻無人保下他。
八年后,新帝成化帝朱見深繼位,于謙的兒子于冕為父伸冤,成化帝幫助于謙沉冤昭雪。
但,于少保再也回不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