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些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你一直沒有忘記,因為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人生中最為關鍵的記憶,而有些人則是把這段記憶牢記一生,從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炮火紛飛的歲月,讓無數歷經革命的先輩始終不敢忘記,而蔡永少將記憶中,有這樣一個人,讓他牢牢記住了43年,始終沒有忘記,可以說那天夜晚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最為關鍵的記憶。
那么,43年那個夜晚,究竟發生了什情,會讓蔡永將軍牢記一生,今天我們就來聊下這個事情。
1940年12月13日深夜,正在深睡中的郭相善和郭瑞蘭父女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深夜里的敲門聲讓郭相山感到一絲害怕,于是他讓女兒在屋內待著不要動,自己則去開門看看到底什么情況。
很快他順著皎潔的眼光看到了門外站著幾名八路軍戰士,滿身血污,其中一人后背上還背著一個人,那個人和其他幾人一樣身穿八路軍軍裝,但和幾人有所不同的是,背上的那人似乎受到了很嚴重的傷,讓他低垂著頭,靠在戰友的肩膀上,從傷者的姿態可以看出,他受了很嚴重的傷。
幾名八路軍戰士一看到老鄉肯開門,于是便上前告訴郭相山,原來幾名戰士在突圍過程中,其中一人身負重傷,后面有追兵,所以他們想把傷員留在老鄉的家里,這樣他還有一線生機。
郭相山知道八路軍是一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所以當他看到眼前的場景,瞬間明白八路軍戰士的想法,于是他連忙把八路軍戰士招呼進門,并把女兒叫出來幫忙,為傷員處理傷口。
負傷的八路軍戰士名字叫蔡永,他是八路軍第四縱隊六旅十七團的政委,原本他和戰友們駐守永城山一帶,在這里發展鞏固革命根據地。
原本一切都很好,但讓蔡永想不到的是團長劉子仁貪圖享樂,被國民黨的高官厚祿收買,成為了一名可恥的叛徒。
作為政委的蔡永十分年輕,只有21歲,但不要看他年輕,可他是一名實打實革命堅定者,所以讓他背叛革命壓根不可能。而他之所以不背叛革命,主要在于他的父親蔡金祥、二叔蔡維祥,都是在紅軍創建初期和國民黨反動軍隊打仗時犧牲的,所以他和國民黨有莫大的深仇,壓根不可能成為革命的背叛者。
首先,蔡永不少革命先輩一樣均出生于貧苦大眾,所以在蔡永出生后,貧困潦倒讓他生活一日不如一日,而挨餓則成為了日常主題曲,然而他沒有被貧窮擊敗,而是在貧窮鍛煉出不屈的意志,他十分希望能改變命運。
后來,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江西寧崗縣,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讓他的父親蔡金祥和叔叔蔡維祥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兩人參加了紅軍隊伍,可不在不久兩人都犧牲在和國軍作戰當中。兩位至親死于國軍的手下,并沒有讓蔡永就此崩潰,而是越發堅定,告訴母親,自己要參軍為父親和叔叔報仇。
1931年年僅12歲的蔡永參加紅軍,而后他就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成為了為紅一軍團少共國際師44團和第1師3團政治處的青年干事、紅2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之后他參加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和之后的萬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蔡永率部參加過平型關和戰役及蘇魯豫、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多次反“掃蕩”期間,蔡永均表現十分出色,所以在這之后蔡永擔任很多重要職務,可以說他的革命資歷很深厚,意志也很堅定,所以自然不可能和劉子仁同流合污。
劉子仁也意識到蔡永不可能和自己站在一條戰線,于是他聯系了十八團團長吳信,吳信很快被拉下了馬,很快兩人組織了叛亂,將蔡永和不愿和自己一起反叛的戰士控制起來,關押在永城邵山。陷入困局的蔡永和不愿反叛的戰友們經過一番商量后,決定突圍出去,不讓劉子仁的陰謀得逞。
很快,蔡永和不愿屈服的戰友一番商討后,于是開始對外突圍,這次突圍十分成功,但遺憾的是,蔡永在突圍的過程中身負重傷。
總共有十多人成功突圍,突圍成功后,盡管大家已經疲憊不堪,可他并不愿放棄受傷的戰友,輪流背著身負重傷的蔡永,擺脫敵人的追捕。
由于國軍在后面緊追不舍,這讓蔡永清晰認識到,必須抓緊撤退,要不然有可能會出現所有人被敵人抓住,而自己身負重傷,明顯是戰友們負擔,于是他和戰友在逃到一個村子的時候,讓戰友趕緊走,自己留下來,戰友們在沒有辦法情況下,只能將他安置到一戶農家門口。
蔡永的運氣明顯不錯,叫開了善良的郭家父女的門,讓蔡永的生命得以暫時保住了,而其余幾名戰友,在看到蔡永被妥善安置后,于是決定離開郭家,打算將追兵引開此地。
在戰友們離開不久后,追兵來到了郭家,在這個關鍵時刻,郭相山父女知道必須要保護受傷的蔡永,于是郭瑞蘭讓父親去開門,就說他是自己丈夫,同時迅速來到了蔡永身邊,迅速脫掉他的軍裝,昏迷中的蔡永在聽到父女間的對話,不僅落下了感動的眼淚。
就在郭相山即將去開門的時候,追兵狠狠踢壞了門直接走了進來惡狠狠的詢問,床上是什么人。郭瑞蘭則是表示,床上的人是自己的丈夫,由于患了傳染病,皮膚出現潰爛。
追兵一聽是傳染病,又看到蔡永全身都是血,于是便快速離開了,繼續搜查其他人家。在之后幾天,又來了數波敵人搜查,可都被郭瑞蘭以是自己丈夫的身份周旋過去,蔡永得以被保存。
休養了差不多一個月左右,蔡永見自己身體恢復差不多,于是他便對郭瑞蘭表示,自己身體好的差不多了,他想回部隊打日寇,并說在農村這個地方,郭瑞蘭說她自己丈夫意味著什么,于是他代表他牢記這份恩情,未來有機會會報恩。
可郭瑞蘭卻表示,讓他不要愧疚,因為他知道蔡永是為了國家百姓而戰,所以所做的一切犧牲都值得。
在說完這番話第二天,蔡永含淚告別了郭相山河郭若蘭,再次走向了抗日日寇的戰場。重新回到部隊后,蔡永擔任多個部隊參謀長職務,并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少功勛,而他也憑借紅軍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做出個卓越貢獻,1955年的時候被授予少將軍銜。
新中國成立后,蔡永也在積極尋找當年的救命恩人郭相山河郭瑞山,可就算如此,蔡永將軍始終沒有放棄尋找郭相山和郭瑞蘭父女,但都沒有一絲消息。
一直到1983年,當地政府將找到郭瑞蘭的消息,告訴了蔡永將軍。
得知消息后,蔡永將軍第一時間趕到當年受傷的山村,希望能當面感謝自己救命恩人郭瑞蘭。
再次相見,蔡永和郭瑞蘭從相識的時候青春年華到如今的白發蒼蒼,兩人感嘆萬分,可始終都沒有忘記過往的優異,他們是一對深受生死考驗的故人,不禁相擁而泣,并互相詢問了,雙方都很想知道這些年雙方的生活。
在交談中,蔡永得知當年自己走后,敵人就來了,后來自己和父親逃了出去,自己在和父親四處流浪的時候,父親郭相山染上重病不久后去世,僅剩下郭瑞蘭一人艱難的生活,好在后來他找到了一個定居。這些年來,自己則是一直生活在外地,如今年齡大了,想要落葉歸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蔡永才有機會實現人生最后的愿望。
如今,蔡永已經是一位光榮的開國少將,而郭瑞蘭卻還是一個鄉村老太,命運的多變,讓兩人命運有不少變化。可就算如此,蔡永給郭瑞蘭提了兩個要求,一個要求就是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所以他希望郭瑞蘭能和自己回到城里生活,畢竟她的年齡大了,如果能和一起回到城里,自己也方便照顧她。第二個要求,就是希望郭桂蘭給他機會,讓自己照顧她的余生。
郭瑞蘭很感謝蔡永將軍,但她卻沒有答應蔡永的任何一個要求,之所以不答應,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如今年齡大了,她想回到自己故鄉生活,并在這里度過自己的余生。蔡永將軍十分理解郭瑞蘭,也懂得她的心情,于是決定尊重郭瑞蘭的決定。
在離開前,蔡永將軍給郭瑞蘭的父親修了墓地,便帶著無限的遺憾回到了城里,回到城里后,蔡永將軍并沒有忘記郭瑞蘭,而是從每月的工資中抽出一部分給郭瑞蘭寄過去,并且只要有空都會去看郭瑞蘭,最后他還告訴自己的孩子,他們在山里還有一位姑姑。
在蔡永將軍的關懷,郭瑞蘭的安度余生。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