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燙碗的場景非常糟糕,讓人惡心!”當一個知名教授在公開場合說出這句話,將注定引發廣東人的集體怒火,甚至《羊城晚報》還以犀利標題強勢回懟。
那么,該教授是誰,他說出這句話后引發了什么?
一、細節專家變身“地圖炮教授”
汪中求的名字恐怕并不讓人陌生。這位九江學院畢業、清華大學EMBA出身的學者,曾憑借《細節決定成敗》系列叢書躋身福布斯中國文化名人榜,也曾為茅臺、騰訊等巨頭提供咨詢服務,頭銜多到名片背面都印不下。
但誰又能想到,2025年5月的一段飯局會讓他用另一種方式“翻紅”,
短的鏡頭里的他雙臂環抱,眉頭緊鎖地描述著廣東人拆塑料膜、燙碗、倒廢水的一連串動作:“消毒過的碗還要用開水泡,塑料紙和臟水堆在桌上,簡直像垃圾場!”
此言一出立刻引爆了互聯網的討論,以IP為廣東的網友最為激憤。
的話題閱讀量破億,廣東的靚仔們直接開啟“護短”模式稱:一個專家就是這么對待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的?
還有很多其他IP的網友也仗義執言:中華文化就是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清楚就不配做一個教授!
除了網友們紛紛回懟,還有廣東代表官媒報紙親自質問——《羊城晚報》的回應將這件事再次推向一個新高潮。
二、洗碗水爭議引發官媒下場
《羊城晚報》的三連擊堪稱教科書級回應.
他們的首篇評論《汪教授關于燙碗“惡心”之論著實惡心》直斥其言論粗俗,指出燙碗是地域文化認同的載體;
第二篇《教授炮轟廣東燙碗:當科學實驗撞上千年習俗,誰在定義飲食文明?》則以犀利發問引發大眾思考;
第三篇《羊晚快評 |燙碗“惡心論”汪教授的回應依舊漏洞百出》更是逐條批駁其辯解,質問“為了流量就能輕用‘惡心’二字?”
官媒強勢回懟,條條振聾發聵,網友評論:《羊城晚報》就差指著鼻子罵了,不過這三份聲明鞭辟入里,既捍衛了地方文化,也展現了官媒的風范,比用白話噴人更有效。
此外,金羊網連夜發布評論《是教授就做點真學問》,刀刀見血:如果開水燙碗是落后,功夫茶洗杯是不是也該取締?
更絕殺的是,諸多官媒的小編翻出佛山市場監管局文件:粵式早茶服務規范明確要求提供燙碗熱水,直接給教授扣上了一頂“對抗地方標準”的帽子。
另外,還有網友拿著實驗數據說話:南京實驗室數據顯示,80℃水燙碗30秒可減少50% 菌落;央視實驗也證明,100℃開水燙5秒能降低 30% 細菌。
大家的狂轟亂炸直接給教授關麥了,但是,此事引發的討論仍在網絡上經久未息。
三、燙碗水澆醒地域歧視誤區
如果說,汪中求教授的“惡心”只是隨口一說,那么以該事件為代表的“地域黑”現象卻是一直存在的。
從“河南人偷井蓋”的惡搞段子,到“東北人都是黑社會”的刻板印象,再到該教授展現的文化傲慢,多年來的地域黑荒誕劇屢屢上演,比如廣東人因飲食多樣被調侃“什么都吃”“吃福建人”、“山東女人不上桌”等等言論更是惡臭無比。
此前在2024年10月12日,一名香港男子在內地海底撈餐廳因發表地域歧視言論,侮辱湖南人,遭到一名湖南女子的暴打。
2025年,網紅“湯姆張”在直播中稱“山東就是窮,而且還狂妄,還自大”“酒文化全是糟粕”“山東人只想著考公”,并在社交平臺發布文章,羅列山東的“十大問題”。
諸如此類的事情隨處可見,本質上,這種偏見的根源既有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優越感,也有對未知文化的恐懼。
誠如網友總結的那樣——地域歧視是“社會刻板印象”的體現,是從眾心理與小農意識的畸形產物。
這場由一碗開水引發的口水戰爭最終在羊城晚報“尊重比消毒更重要”的定調中暫告段落。汪教授或許不明白,網友捍衛的不只是一碗可倒可不倒的水,更是主人公對于家鄉習俗和文化尊嚴的捍衛。
網友調侃:寫了一本《細節決定成敗》,最終“死于”細節,也算是一場深刻的教訓。
參考資料:
說廣東人燙碗惡心的專家是何來頭 言論引爭議_新聞頻道_中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