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乍得東部,數千民眾為逃離鄰國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暴力局勢來到這里,身處相對安全的環境,卻面臨著新的人道挑戰。
“我們從蘇丹逃到這里,
除了撿回條命,已一無所有”
非洲烈日當空,氣溫飆升至40℃以上,阿爾均·烏姆達·葉海亞和她的八個孩子疲憊不堪地坐在臨時帳篷下塵土飛揚的地面上,靜靜等待著。
他們和其他數千名蘇丹難民一起剛剛抵達乍得東部一個偏遠的邊境小鎮蒂內,許多難民除了身上的衣物一無所有,只為逃離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新一輪的暴力沖突。他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所有人都急需援助。
阿爾均在蘇丹就已經流離失所,是從北達爾富爾州法希爾以南15公里處的宰姆宰姆難民營來到這里的。她描述了迫使她逃到這里的種種苦難,以及任何母親和孩子都本不應經歷的逃難之旅。她說:“一路上我們渴得要命,吃盡苦頭。”
從達爾富爾出發,他們的逃難之路持續了將近兩周的時間——日復一日在艱難跋涉、饑腸轆轆、擔驚受怕和茫然無措中度過。“今天早上,我們找到了一點糖,喝了茶,之后就一直坐在太陽底下,到現在都什么也沒吃。我和孩子們一起搭了這個遮陽棚。雖然很熱,但我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逃離危機
阿爾均和其他許多人之所以逃離宰姆宰姆難民營和泰維勒難民營,是因為那里早已人滿為患,物資匱乏。現在,戰斗和暴力的升級已迫使整個社區撤離,給本已嚴峻的人道危機又增添了一重絕望。
在蒂內,由于資源有限、別無選擇,許多家庭被迫露宿街頭,或擠在用布料和樹枝搭建的臨時避難所里。包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乍得紅十字會在內的人道組織正在緊急開展應對行動,但需求規模巨大,資金短缺。
在過渡營地工作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水務工程師阿拉拉馬吉·杜尼亞表示:“這是這里唯一的供水點,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營地已有8000多人。一兩周后,這個數字可能會是現在的兩三倍。”
家庭破碎,四處尋親
抵達蒂內的難民承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還有心靈上的創傷。許多人表示,他們在逃難過程中目睹或遭遇了包括性暴力在內的暴行。家庭支離破碎,親人或失蹤,或因混亂而失散,或被留在蘇丹。
設法安全抵達營地的難民哈迪賈·阿達姆·優素福表示:“有的孩子被落下了,現在還沒到。戰爭把我們分開了。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在哪兒。蘇丹……我們不能回蘇丹。我們會留在這里,讓孩子們上學。
面對迫切需求,
加大人道應對行動力度
為了應對這個迅速發展的社區的迫切需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乍得紅十字會正在提供緊急援助,包括提供清潔飲用水和應急住所、社會心理支持以及重建家庭聯系服務——提供免費電話和互聯網連接,幫助人們尋找可能失蹤或仍在路上的親人并與他們通話。
這些工作提供了一條生命線,但需求仍在與日俱增。在這片塵土飛揚的邊境地區,人道應對行動無論如何都要跟上正在上演的人間悲劇的步伐。這里的人們已經逃離戰爭。現在,他們需要幫助才能生存下去。
01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沉痛哀悼在加沙襲擊中遇難的兩名同事
02
●在戰爭中保護平民并非天方夜譚
03
●在加沙的公共廚房中,他拒絕對苦難視而不見
04
●陰霾里的生命燈塔——記者直擊剛果(金)戰地醫院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