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正處在中澳關系的關鍵十字路口。
作為一個人口較少、經濟依賴出口的中等強國,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維系著雙重依賴關系——其國家安全仰仗美國庇護,經濟繁榮依靠中國驅動。
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澳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自阿爾巴尼斯政府上臺以來,兩國關系逐步回暖。
目前,堪培拉的對華方針是“在能合作的領域進行合作,必要時保持分歧”,但中澳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仍持續存在分歧。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對日益逐利化的美國政府是否靠得住感到擔憂,這為澳大利亞構建穩定和建設性的對華關系增添了緊迫性。
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迎來了重新調整對華政策的戰略機遇期。盡管挑戰不斷,澳大利亞仍可采取三個明確的步驟來加強中澳關系,使之面向未來。
第一,澳大利亞必須制定一項全面和長期的對華戰略,使政府和商業部門的對華政策更加清晰一致。這樣的戰略應實現敏感議題去政治化,為澳大利亞應對外部沖擊和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指引,并使政策制定擺脫當前被動、以安全為焦點的視角。
明確界定戰略目標、紅線以及特定部門的機遇和制約因素可降低決策相互矛盾的風險。此舉也將向國內外利益相關方表明,澳大利亞正采取基于國家利益的自主外交。
“至2040年對東南亞經濟戰略”等現有框架可為我們提供借鑒。該戰略致力于推動澳大利亞與地區伙伴之間的行業合作、經濟交往以及人文紐帶。同樣,類似的對華藍圖應強調在互利合作的關鍵領域(如旅游、清潔能源和教育等領域)加強經濟交往,以及在多邊維和行動等其他非爭議領域加強合作。
第二,堪培拉應重構對華政治敘事,重新投資于非正式外交,而不是將其默認為對抗。雖然外國干預、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等國家安全關切理應影響政府的決策,但將兩國關系簡化為二元對抗將加深猜疑,壓縮外交空間。
在雙方存在重大分歧的領域——如澳大利亞加入澳英美聯盟——堪培拉應明確闡述自己的立場,以減少誤判,避免強化加劇緊張局勢的零和敘事。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應重振非正式外交渠道。兩國官員、學者和專家可以借助這些平臺進行坦誠的非正式交流,這有助于在地區安全、科技競爭等議題上澄清誤解、建立互信和防止誤判。在官方關系緊張時期,此類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澳大利亞必須重振澳中人文交流,培養知華群體以建立長期信任。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留學生人數銳減暴露了現有人文紐帶的脆弱性。通過教育、旅游和文化交流重建這些紐帶對于恢復相互理解、緩和緊張局勢以及抵御政治動蕩對雙邊關系造成的沖擊至關重要。
學術交流同樣很重要。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202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說,在澳大利亞各地(尤其是在大學中),針對中國的研究正在減少;在戰略認知需求空前迫切之際,澳大利亞直接了解中國的能力卻在衰退。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構建穩定和建設性的對華關系符合澳大利亞的根本利益。(編譯/楊雪蕾)
本文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27日發表,原題為《澳大利亞如何利用特朗普暫停加征關稅穩定對華關系》,作者是地緣政治和全球戰略顧問吉納維芙·唐納倫-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