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28日電(記者何曉、劉美子)雕刻于石頭之上的法相歷經(jīng)千年仍顯華光,青銅器上的古老銘文與繁復(fù)紋飾記錄著古代社會生活圖景,百余年來流失海外的獸首重聚。
5月28日,由安徽博物院、安徽廣電傳媒集團、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主辦的“國寶歸來——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于安徽博物院新館正式展出,這是安徽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涵蓋七大圓明園獸首、商周時期青銅器、北朝時期石刻佛像等在內(nèi)的87件珍貴文物,集中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與曲折歸鄉(xiāng)之路。
緩步踏入展廳,七尊獸首沿展廳中軸線靜靜佇立,歷經(jīng)百年,仍光澤流轉(zhuǎn),褶皺絨毛等細(xì)微處依舊清晰可見。那些曾見證燒殺搶掠、顛沛流離的眼眸,此刻正穿過博物館的玻璃展柜,以跨越世紀(jì)的凝望,與慕名而來的觀眾展開一場無聲的對話。
七尊獸首在特展中集中亮相。新華社發(fā)
“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門口近距離觀賞到如此多重量級的國寶。”市民劉女士激動地告訴記者,在贊嘆獸首精妙絕倫的工藝之余,虎首、豬首等銅像身上清晰的凹陷與裂痕則讓她倍感惋惜,“站在破損的獸首原件前,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何為‘文運同國運相牽’,也更懂得國家強盛的意義所在。”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十二獸首原是圓明園海晏堂前水力鐘噴泉的構(gòu)件,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園中大量珍寶被焚毀掠奪,自此獸首流散海外。2000年至今,通過官方和民間多方追索,牛首、虎首、猴首等7尊獸首通過拍賣、捐獻(xiàn)等方式回歸祖國。其余5尊獸首目前仍下落未明。
“獸首銅像融合了東方傳統(tǒng)美學(xué)理念與西方造型藝術(shù)特點,由歐洲藝術(shù)家設(shè)計、中國宮廷匠師制作,是清朝國力強盛和文化巔峰的見證。”展覽主辦方之一、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詹春暉介紹,圓明園獸首銅像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更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觀眾在展品神面卣前駐足觀賞。新華社發(fā)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正如特展結(jié)語所言:“圓明園獸首、青銅禮器和佛教造像象征著中華千年文明的積淀,但在短短百年內(nèi)漂流海外,成為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個縮影。”如今,透過國寶的漫漫歸家路,我們既能窺見“雖難不輟”的決心、文化尋根的堅守,也凝聚起了重新出發(fā)、勇毅前行的勇氣與力量。
“文物歸來,不僅僅是物理位移,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回歸,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彰顯。”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卞堅表示,“我們將以本次展覽為契機,進(jìn)一步挖掘文物價值,講好安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據(jù)悉,本次主題特展將從2025年5月28日持續(xù)至8月31日,展期逾三個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