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猛禽繁殖期,幼鳥與親鳥離散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5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最繁忙的時期……近日,兩窩與親鳥失散的“紅隼寶寶”被人發現后送至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紅隼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經人工喂養達到放飛標準后將回歸野外。
其中一窩紅隼幼鳥
日前,北青報記者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室內籠舍看到,兩窩“紅隼寶寶”以家庭為單位被安置在塑料巢箱內,其中一窩為5只、另一窩為4只。這9只幼鳥已長出灰色絨羽以及黑色勾爪,且目光銳利。
據了解,第一窩紅隼是5月15日被某單位員工在順義區救助,來的時候最小的紅隼才兩三天大,它們的體重分別為126克、118克、134克、122克、32克,現在的體重分別為272克、246克、262克、256克、210克;第二窩紅隼是5月22日在平谷區一座正在裝修的樓房中被救助。
為避免幼鳥產生親人行為,康復師在投喂時進行了“偽裝”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為避免幼鳥產生親人行為,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康復師在喂食前,將一件“圍裙”套住上半身,圍裙上扣草帽、掛有花草,好似偽裝掩體,然后用鑷子將鼠肉喂給每只幼鳥。見到食物后的幼鳥,爭先恐后地發出鳴叫聲,表現出較強的食欲。
“為防止雛鳥和幼鳥被人類馴化,康復師在投喂時盡可能遮擋住自身形象,避免幼鳥將人類與食物建立聯系,進而保護其野性。”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鄭智珊解釋說,在飼養過程中,他們會投喂鼠肉、蟲類以及各種必要營養素,待幼鳥可以離巢時,他們會將這兩窩紅隼轉移至空間更大的室外籠舍,讓它們自己練習飛行,為日后的回歸野外做好準備。
投喂鼠肉
鄭智珊表示,每年4月至6月是猛禽的繁殖季,因此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中旬,他們經常會接救到雛鳥或幼鳥,以2024年為例,他們這一時期接救了101只猛禽雛鳥或幼鳥,其中多為紅隼、紅角鸮和縱紋腹小鸮,它們往往因極端天氣或人為因素與親鳥失散。
市民如發現落巢的猛禽幼鳥應當如何處置?鄭智珊建議,公眾可以在附近觀察,看親鳥會不會來照顧幼鳥,也可以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將其放回鳥巢,還可以直接聯系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猛禽處于食物鏈頂端,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猛禽在我國都是二級及以上保護動物。紅隼是北京地區較常見的猛禽,據《北京鳥類志》記載:紅隼別名茶隼、黃燕、紅鷹,是體型稍小的猛禽,其獵物包括昆蟲、蜥蜴、小蛇、鼠類、蛙類、小鳥等。紅隼的巢穴多種多樣,在樹木較多地帶,它占用鴉、鵲或其他鷹類在樹上的舊巢,或在樹洞中、巖石縫隙中棲息。在北京地區,紅隼在5月至6月期間產卵,常見每窩產卵3到5枚,孵化期為28天至30天。較早為6月下旬、稍遲為7月中旬,就能遇到離巢學飛的紅隼幼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