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關于“廣東人燙碗”的視頻突然火了。
一位名叫汪中求的知名教授直言,看到廣東人吃飯前用開水燙碗的場景,感到“非常糟糕”“讓人很惡心”。
他的言論瞬間點燃全網怒火,相關話題閱讀量直接沖上10億。
搞得廣東網友集體炸鍋,官方媒體下場回懟,連佛山市場監管局都搬出文件,力證燙碗的合理性。
這場爭議表面看是衛生習慣之爭,實則暗藏南北文化差異、行業亂象,以及流量密碼的博弈。
01、教授的傲慢,踩了廣東人的雷
廣東人燙碗,早已不是簡單的衛生問題,而是一種刻進骨子的儀式感。
老廣們管這叫“啷碗”。
早茶店里一坐下,先倒熱水嘩啦啦沖一遍,動作行云流水,仿佛某種神秘的餐前祈福。
除了廣東人,其他地方也有在飯店就餐先用開水燙碗筷的習慣。
可到了汪教授眼里,這成了“形式主義”——“消毒過的碗筷還燙什么?塑料膜和臟水混一起多惡心!”
這話一出,廣東人徹底破防:“我們燙碗礙著誰了?北方人餐前倒酒你怎么不罵浪費?”
眼看著輿論發酵,事件越鬧越大,汪教授再次發視頻辯解,稱自己本意是批評餐飲業衛生不達標。
然而,網友們并不買賬:“談衛生就談衛生,憑什么羞辱我們的習俗?”
尤其當他的“北大教授”頭銜被扒出實為已撤銷機構職務時,輿論徹底轉向。
一個自己的頭發都油到一縷一縷,靠罵人漲粉200萬的“偽專家”,哪來的底氣對千年飲食文化指手畫腳?
02、科學實驗,揭開殘酷真相
實際上,廣東人堅持燙碗,絕非矯情。
南方濕熱的氣候讓蟑螂體型大到驚人,更讓蟑螂能在碗柜里開派對,因此老一輩用開水煮針頭的消毒記憶,深深刻進了基因。
雖說現代科學檢測給燙碗潑了盆冷水。
經實驗顯示,用100℃開水燙30秒只能減少50%細菌,而餐館提供的熱水通常只有70-80℃,燙幾秒連浮塵都沖不干凈。
還有有檢測機構拿ATP熒光儀測試,燙過的碗細菌值僅下降3%,想真正殺菌得沸水煮15分鐘。
但這不代表燙碗毫無意義。
燙碗能沖掉洗潔精殘留、油膩感。
更重要的是——給廣東人一種“我已盡力”的心理安慰。
就像北方人吃面必剝蒜、上海人喝咖啡配油條,燙碗早超越了實用功能,成為地域文化的符號。
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的,反正我每次出去吃飯,都會不厭其煩地用開水把碗筷徹底沖洗一遍。
很多店家也會準備開水和大盆,讓顧客更好地二度清洗碗筷,不存在麻煩,或者所謂的冒犯。
03、消毒餐具黑幕,才真該被罵
諷刺的是,汪教授嘴上喊著“提高餐飲標準”,卻只敢拿消費者習慣開刀。
有記者暗訪消毒廠,畫面觸目驚心:碗筷在污水里過一下就裝箱,工人指甲縫里的泥直接蹭到餐具上。
也有在消毒廠工作的網友自曝黑幕:
“飯店什么樣的客人都有,吃飯時往骨碟里吐痰、擤鼻涕,擦嘴的紙巾和煙屁股,也一股腦地丟到池子里洗。”
“建議去看一下餐具流水線,一天只換一次水,餐具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了15天就會產生細菌。”
有人可能會說了,小餐館機器洗的碗碟不靠譜,大酒樓人工洗的應該沒問題吧。
真相很扎心,同樣不衛生,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人曾做過連鎖餐飲店的管理人員,看似富麗堂皇的酒店,洗碗工也不過是敷衍了事地清洗,服務員甚至用骯臟的椅套擦酒杯。
2024年餐飲衛生投訴增長40%,但受罰飯店不到1%。
燙碗的人其實也是被逼無奈,只能無聲抗議:“如果商家真靠譜,誰愿意多此一舉?”
佛山政府顯然懂這個痛點,早在去年就把“提供燙碗服務”寫進早茶規范。
而某些專家呢?
一邊開寶馬罵國產車,一邊嘲笑月薪5000的人“別談國事”,轉頭靠挑撥南北對立年入千萬。
難怪網友怒懟:“不敢得罪資本,就欺負老百姓?”
結語
這場鬧劇最荒誕的,不是燙碗有沒有用,而是總有人想用“科學正確”碾壓文化差異。
廣東人燙碗,和四川人涮火鍋前燙筷子、日本人吃飯前說“我開動了”一樣,本質是對生活的敬畏。
你可以不參與,但請閉嘴尊重。
畢竟,沒人逼你看那些“惡心”的塑料膜,就像沒人攔著你在消毒碗里吃出蟑螂腿。
最后,再送某些專家一句老廣名言:“唔該你收聲啦!”(麻煩你閉嘴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