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在古人的觀念里籠罩著一種特殊的陰影。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明確記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也因出生在五月五日,差點被父親田嬰拋棄。這一系列禁忌,共同指向一個名稱——“惡月”,并且,五月初五還被視為“重五惡日”。
“惡月”之說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月令》記載孟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將五月視為陰陽劇烈交爭的月份。
古人以陰陽五行理論解釋自然節律,認為五月陽氣達到極盛,“陽極陰生”,濕熱之氣氤氳,萬物生長中暗含肅殺之機。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并非單純迷信,而是對當時嚴酷生存環境的深刻認知與經驗總結。
五月正值仲夏,氣溫急劇升高,南方進入梅雨季,北方亦多雷雨。高溫高濕的環境成為病菌繁殖的溫床,極易爆發瘧疾等病,古人謂之“毒氣”“瘴癘”。
濕熱天氣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及其他蚊蠅蟲蟻活躍繁衍的黃金期,古人對這些“毒蟲”的恐懼,成為“惡月”觀念的重要來源。
五月是農事活動的關鍵時期,在高溫下長時間勞作極易中暑,古人認為這種辛勞消耗元氣,易受“邪氣”侵襲,進一步強化了五月“不吉”的印象。
面對“惡月”的威脅,古人并非消極等待,而是發展出一整套應對策略,其中很多措施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聚焦于端午節(五月初五被視為“重五惡日”),流傳至今。
佩戴香囊: 古人相信香囊有驅邪避疫之效。香囊內通常裝有雄黃、朱砂、艾葉等具有特殊氣味的中藥香料,這些香料散發出的氣味被認為能驅趕蚊蟲和邪祟。
懸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節前后,家家戶戶會在門楣、窗框上懸掛艾草和菖蒲。艾草的香味有驅蟲、凈化空氣的作用,菖蒲則象征著驅邪劍,兩者結合寓意著守護家園,抵御病疫和邪氣入侵。
喝雄黃酒: 在古代,雄黃被認為能克制蛇蝎等百蟲,雄黃酒便成為人們在五月避邪的飲品。同時,亦用雄黃酒涂抹小兒額頭、耳鼻、手足心,或在屋內墻角撒雄黃酒。
沐浴蘭湯: 用煎煮菖蒲、艾葉、佩蘭等芳香藥草的水沐浴。古人認為,此舉能洗去污穢與晦氣,潔凈身體以抵御“惡月”邪毒入侵。如今,部分地區還有“洗端午澡”(用草藥水洗澡)的習俗。
五月“惡月”的稱謂是古人對自然環境與生活經驗的總結,而那些應對“惡月”的習俗則展現出了先輩們在艱苦歲月中的智慧與堅韌。
“惡月”之名,凝結著古人在生產力有限條件下,對自然環境和疾病威脅的深刻體驗與敬畏。由此形成的習俗,充滿了實用主義的生存智慧與對生命平安的深切渴望。
這些傳承千年的習俗,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親愛的朋友,您對“惡月”文化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感悟?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