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了解到巴基斯坦人民的悲苦命運時,大家可能都會在心底同情他們,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巴勒斯坦現在的遭遇和中國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時期非常相似。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民族往往會面臨相似的困境與挑戰。
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當今巴勒斯坦人的艱難處境,再回溯中國古代那段五胡亂華的歷史,會驚異地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中原大地的悲傷
中國歷史上的“五胡亂華”,發生于西晉末年至東晉初年,大概從公元304年一直持續到439 年,當時可謂是中華文明史上的至暗時刻。
西晉王朝內部因“八王之亂”陷入長期的權力紛爭,國力在這場內耗中急劇衰弱。
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部落,一看西晉政權快不行了,有點要垮臺的意思,趕緊抓住機會,一股腦兒發動大股騎兵直接南下,打進中原地區,相當于直插心臟了。
這幾個少數民族部落靠著厲害的騎兵,迅速在中原大地攻城掠地,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中原地區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們的暴行惡行簡直罄竹難書。
大量無辜百姓慘遭屠戮,中原人口銳減,以前熱鬧的城鎮和村莊,都變成了廢墟,為躲避戰亂,沒辦法人們只好往南邊跑,開啟了衣冠南渡的遷徙潮。
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被趕到了南方老家沒了,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文化傳承面臨巨大危機,各種珍貴典籍被焚毀,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都快保不住,根兒都要被撅了。
更為殘忍的是,羯族軍的隊甚至把漢人百姓當作軍糧,稱呼為兩腳羊,這種暴行簡直令人發指。
在諸多胡人政權的統治下,漢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命幾乎沒有一點保障,而巴勒斯坦現在的遭遇跟我們當年的遭遇也差不多。
現代中東的苦難之地
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自20世紀初便已埋下禍根,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解體,英國于1917年發布《貝爾福宣言》明著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那片地界建立自己的家園。
這一宣言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打破了巴勒斯坦地區原有的寧靜與平衡。
二戰結束后,大量猶太難民來到了巴勒斯坦地區,到了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告成立國家,結果沒兩天,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打起來了。
這場戰爭以巴勒斯坦人的慘敗告終,他們失去了大片的的土地,數十萬人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這場災難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納克巴”,意為“大災難”。
據聯合國統計,截至194 9年,差不多有 75 萬巴勒斯坦人被逼成了難民,以色列還沒完沒了地在巴勒斯坦地盤上蓋定居點,一點點侵吞巴勒斯坦的土地。
巴勒斯坦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能住的地方被擠壓得越來越小,最后就只剩下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這兩塊地方能扎堆兒住人。
可就算都已經被趕到這里了,以色列也沒放過他們,繼續對他們進行軍事封鎖,不給他們絲毫喘息的機會,就比如說現在的加沙地區,以色列的軍事封鎖已經導致無數的平民百姓身亡。
以色列對加沙實施長期封鎖,人進出受限制幾乎出不來,物資也進不去,加沙地區經濟已經崩潰,水電、醫院、學校這些基礎設施都被轟炸得破破爛爛的,幾乎沒法使用。
巴勒斯坦人的房屋常常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被夷為平地,經常落得無家可歸,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被動的承受戰火的煎熬。
與親人今天早上見到以后,晚上都有可能再也見不到了,無數人在戰火中喪生,每天有人不幸遇難的新聞時,就跟咱們看天氣預報一樣,被他們覺得習以為常。
巴勒斯坦歷史學家拉希德?哈立迪做過研究,到 20 世紀末的時候,差不多有 500 個巴勒斯坦的村子,就跟從地圖上被抹掉了似的,找都找不著了。
就拿代爾亞辛村來說,1948年的時候,村里的老百姓遭了大難,慘遭了大屠殺,僥幸活下來的也只能往外逃,好好的村子就這么沒了。
他們的文化傳統也慘遭破壞,橄欖樹可是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根基,卻被成片砍倒,這是對他們的羞辱。
清真寺是他們信仰的承載體,如今卻沒有人再去打理,逐漸荒廢成了空殼,這是對信仰的破壞。
相似境遇下的掙扎與反抗
無論是當年五胡亂華時的漢族,還是當下的巴勒斯坦人,面對絕境時,大家都沒有放棄心中的希望,從未放棄過抗爭。
西晉滅亡后,中原地區的地方勢力紛紛拉起隊伍,組織武裝力量,一門心思地盤算著,想要把失地收復回來。
普通民眾也在艱難的困境之中頑強地生存著,有些人甚至從此躲到山林之中與鳥獸為伴來躲避戰亂。
東晉初年,南方流民發起了數十次起義,雖然說大多數都沒成事兒,但這種硬抗的架勢,已經實實在在地顯出了漢民族骨子里的硬氣。
到最后,北魏把北方統一起來,才算是給“五胡亂華”畫上了句號,中原大地總算有了些安穩日子。
巴勒斯坦人也沒服過輸,自從1948年起,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成立,就一邊跟國際社會打交道聊外交,一邊抄起家伙就搞起了武裝斗爭,兩個拳頭一起使勁兒,拼了命地要把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利討回來。
1987年和2000年的兩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充分展現了巴勒斯坦人反抗壓迫的勁頭。
年輕人們抄起石塊就敢跟以色列的坦克對著干,婦女們也不含糊,挺直腰桿走上街頭喊口號抗議,還有哈馬斯這些組織,瞅準機會就用火箭彈之類的反擊以色列,壓根沒怕過。
可以色列手里有先進武器還有國際上某些勢力撐腰,對著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下死手鎮壓,加沙地帶被封得嚴嚴實實,無數普通民眾喪生。
面對國際社會的無數聲討,以色列就是狠狠咬住加沙不松口,似乎未來就只剩下了絕望。
但是,“五胡亂華”的歷史收場可不是只剩絕望,當年南遷的漢人流民和他們的后代,在江南地區揮灑汗水,開墾了一片又一片的荒地,重新建起家園。
中原文化更是在江南扎下根兒來,不但繼續往前發展,還跟當地文化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給中華文明增添了新的生機。
史學家錢穆認為,這段苦難經歷錘煉了漢族的生命力,為日后的民族復興奠定了基礎。
巴勒斯坦人的苦難仍在持續,但大家心中那燃燒的希望火種始終未曾熄滅,未來仍有希望。
國際社會對巴以問題的關注度不斷在升溫,聯合國多次通過決議呼吁巴以雙方趕緊停手講和,讓平民們免遭戰火的苦痛。
在巴勒斯坦內部,民眾們仍然通過教育來堅守住民族的未來,為文化守護住根脈,盡管加沙地區的學校條件簡陋,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從未減退,他們是巴勒斯坦民族的希望。
歷史就像面鏡子,總能照出相似的影子,讓人看了直揪心。
從“五胡亂華”到巴勒斯坦問題,我們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的掙扎、抗爭與希望,戰爭與壓迫只會帶來無盡的傷痛與災難。
無論是古代中原地區的漢族,還是現代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他們都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