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趙蘇平
楊嘉義戰友歌曲新作賞評兩則
一、如詩如畫美 如醉如癡新——賞評女聲獨唱《赤水情》
2024年年末,一個偶然的機緣,看到老戰友楊嘉義用微信發來他的歌曲新作:女聲獨唱《赤水情》(宋思明作詞,后入選中共云南省威信縣委宣傳部發布推送的組歌《扎西頌歌》專輯)。原本以為,這也許又是他乘著酒興靈感勃發,一氣呵成寫就的新一首彰顯西南風格與獨特民歌韻味的獨唱新作。不料,當聽完音頻、讀完樂譜后,我感到在音樂韻味及作曲旋法等方面還是大有一番“聽頭”與回味之處。
首先,宋思明先生的歌詞寫得大氣、豪氣、接地氣。他緊緊抓住了自己是云南扎西人、故鄉扎西是中國革命的紅色圣地、名垂黨史的“扎西會議”在這里召開扭轉了紅軍長征的不利戰局、聞名中外的赤水河從這里流過等多個點面,整篇歌詞以本土人說故鄉紅色歷史、講故鄉難忘故事的筆觸傾情頌贊、層層推進,并盡顯輝煌、充滿正能量,令人深陷回味與遐想。
在我退休之前,曾在一年半之中兩度去過貴州赤水河一帶工作考察。在品味茅臺酒與辣子雞佳釀美味之余,也曾聆聽過當地同仁創作的歌詞佳作,甚至是所謂的大作。但是,像《赤水情》這般筆觸細膩入微、情感樸實真摯、激情澎湃洋溢的歌詞,我還是頭一次讀到,真可謂是讀到了另類“情歌”。這其中的情,正是作者心中對家鄉的熱愛眷戀、對紅色歷史的深刻銘記、對革命圣地的驕傲自豪、對赤水河的深情眷顧等多種情懷的深刻總結與盡情體現。
云南省公安文聯原主席,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云南省公安文聯原主席詩人、詞作家宋思明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作曲家、歌唱家楊嘉義剪輯音樂
宋思明工作照
其次,楊嘉義選取貴州赤水流域民歌《情妹下河洗衣裳》的旋律基調素材,緊緊圍繞歌詞主題及情感遞進展開音樂設計布局與旋律鋪述表現,全曲旋律流暢大氣、清新自然、變化有致。特別是大量使用豐富和聲織體鋪述進入的段落與樂句,著重關注到了民族音樂旋法的有機運用與藝術化展現。而更為令人“上頭”并為之贊嘆的是,歌曲中段大膽運用了3/4拍段落和3/4拍、2/4拍段落之間有機、自然的轉換銜接。這一結果,無疑為歌曲音樂賦予了一定的新意和藝術美感,也增加了全曲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變得更加動聽、更加悅耳,也使得歌曲在意境深邃度、主題厚重度、結構變化度、旋律跳躍度等多個方面獲得了“推波助瀾、加火升溫”的動能功效。
再次,楊嘉義在設計譜寫該曲旋律時,比較多地運用了上下四度、五度或八度擴展音程表現手法以及每分鐘60拍到80拍適度的速度行進。這樣的處理方式,除了更好地表現出音樂主旋律與各伴奏復調配器旋律行進的寬展度,盡顯大氣與奔放以外,典雅不失樸實、創新不失厚重。更重要的是,音樂表現出一種舒展飄逸的情緒與高低起伏變化較大、樂思發展錯落有致的獨特美感。這種結果,無疑在音樂清新自然、旋律朗朗上口、意境回味無窮的基礎上,又多了些許求新、求變、求特之美。與當下一些流行歌曲的音樂設計類比,少了無謂的華麗添加、多了昂揚的溢美流淌。
如果說缺點與不足,個人認為主唱聲音的“號頭”略有不適,氣息變化也偶顯局促之感;一些情感轉折之處,更覺得似乎少了些許合唱力量的輔助添彩。
毋庸置疑,一首好的歌曲,會因好的音樂而插上騰飛的翅膀,從而“傳遍天下”;而一首好的歌詞,也會因好的旋律而靈動起原本的腿腳身軀,從而“深入人心”。這不禁讓我想起:1956年,已故作曲大師劉熾先生在接受為故事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譜曲任務后,征求長春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沙蒙對音樂創作有何具體要求?沙蒙回答:“即使多年以后,《上甘嶺》這部電影都演爛了,但觀眾還記得這首歌!”衷心祝愿宋思明先生寫出更多更好的歌詞,也祝愿嘉義老戰友寫出更新更美的音樂。
男高音獨唱《駱駝之歌》,演唱楊嘉義。
二、品迷人風情美景 聽拍岸浪濤回蕩——賞聽男聲獨唱《金江隨想》
今年年初,又看到楊嘉義老友發來歌曲新作:男聲獨唱《金江隨想》(宋思明作詞)。讀著歌譜、聽著音頻,我心中不禁再度為之一震,且感從心生、思緒良多。
細細品讀歌詞,可以說宋思明先生寫得是獨具匠心、多見巧功。他用飄、舞、流三個略顯中性的動態詞,向人們另類化細致入微地展現出了金沙江水日夜流淌、奔流不息的動態場景,并一改人們想象中的金沙江驚濤裂岸與狂放不羈的固有形象。
緊接著,又用哈達、雪蓮花、山茶花這些源自滇川藏區獨有的“名優土特產”襯托出大河小溪、崇山峻嶺、日出日落、千難萬險、烏蒙磅礴、金沙水拍等大景象;再接續,用血脈、金鏈、畫作等具象和抽象物質,擬人化地引出和送走了金沙江畔遠去的江流清波、花開花落、千回百轉、半江漁火、浪花朵朵、海樣情懷。不難看出,以物寄情、情景交匯,以態寫情、動靜結合,以景寓心、山水兼容,以小見大、剛柔相濟,由近及遠、淺出深入構成了歌詞的“五大特色”,且不失對歌詞修辭新意的探索嘗試。
此外,雖一字不著對宏大政治歷史主題的描述,卻通篇充滿對廣闊時代歷史背景與事件的聯系與遐想,也成為歌詞全篇閃爍文學作品“生命之光”的地方,并真正顯現出“功夫盡在詩篇外,一字不著盡風流”的佳美境界。透過歌詞,足見作者對故鄉壯美山水的深情熱愛及對金沙江流域所承載波瀾壯闊紅色歷史的深刻眷戀。此外,云南藝術學院資深教授、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尹偉駕輕就熟般地深情演繹、伴唱者的動情和唱、音樂編輯制作者的精心二度創作,也為整個作品添美加秀、增色多多。
楊嘉義與宋思明在云南昆明聆聽錄音小樣
楊嘉義與歌唱家尹偉(中)詞作家宋思明(左)相聚昆明研討作品
楊嘉義戰友與宋思明先生合影
好的歌詞所產生出的上佳文學意境,必定會給曲作者提供和創設出更多音樂遐想與旋律布局的美好空間,更為成就一首“大歌”奠定了良好的藝術創作基礎。所謂“大歌”,個人認為不單在于其體量宏大、時間冗長、結構復雜、技巧豐富、難度紛呈,而主要在于其主題內涵寬廣、藝術意境深遠、詞樂相融和諧、音樂設計完美、欣賞效果上乘等方面的實際表現。
首先,歌曲的前奏選用在一組屬七和弦增高二級半音與套用四六和弦的旋律音程范圍內,巧妙設計出幾處八度大跳與四度疊加的對稱旋律,并以較慢的速度展開全曲,充分展現出自由、遼遠、寬廣的音樂背景,且不乏藏族和彝族音樂旋法獨有的韻味特點體現。
緊接著,在柔美伴唱旋律的巧妙烘托下,獨唱者深情敘述、娓娓道來,金沙江畔的風物人情及獨特景致盡入人們的眼中和心底。這段旋律,雖說是在努力渲染民歌的精髓韻味,但許多三和弦、七和弦、四六和弦旋律音程的巧妙運用,使得在盡顯旋律優美的同時,也無形增加了旋律的寬展度與大氣上揚的恢弘度。
特別是在兩處非過渡音位置,曲作者大膽巧妙地使用了不穩定音7(簡譜首調唱名念作“西”)作為延長音,這可謂是令人拍案叫絕的神來之筆,并留下了更為廣闊的藝術想象與發展空間,且使得整段旋律的行進轉折更加富有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韻律特征。
曲至中段,作者一改前段娓娓道來、“凡美盡述”的表現風格,突然轉入快速進行曲速度的男女聲合唱與輪唱表現段落,并巧妙借鑒了“川江號子”的表現手法,加入“嗨咗、嗨呀咗、嗨嗨嗬嗨、吆哦”等西南地區大江大河上已久違多年的舵手與船工搏擊驚濤駭浪、征戰激流險灘時所吶喊出的號子襯詞加以有機烘托。
一下子,音樂就讓人們迅速脫離金沙江畔由哈達、雪蓮花、山茶花編織出的那如詩如畫般的“溫柔鄉”,進而躍入波濤洶涌、激流翻滾的江水之中。
也許,這才是金沙江原本的“真面目、真性情”;也許,只有這樣的洶涌澎湃和博大寬廣,才能夠承載得起中國革命史和紅軍長征路的奇難險峻與偉岸厚重。在這一段,音樂旋律借助大力加強襯詞伴唱烘托渲染的手法,著重強化體現了歌詞所展現出的“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的“金沙江精神”所獨具的內涵與外延,并使人為之鼓舞振奮、為之激勵前行。
進而,順理成章進入到“隨想世界”的高遠境界。與前段相比,這一段詞作者惜墨如金,只著重強調了一個“流”字。然而,這里的流已不再是江河小溪的動態流淌載體,而是升華為賁張血脈和燃燒激情的“靈動物質”。這個“流”,進入心田便如滾燙熾熱的火山熔巖;這個“流”,走進夢中便是激越青春的壯美描摹。只要跟隨這個“流”相伴前行,即使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也能在壯闊的大海中盡情徜徉。伴隨著音樂律動的提速躍升,歌詞意境的高度一次次得到升華式提煉與加強;樂與詞有機交融、相得益彰,怎一個“流”字了得!
曲至尾段,金沙江水又從激流奔騰中回到了平波涌動、百轉千回之中,領唱與伴唱再次步入柔美深情的訴說,音樂依然是三和弦、七和弦、四六和弦旋律音程的巧妙運用。但是,相比前段,這一段更多了贊頌、祝愿、憧憬、向往等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流淌。歌曲尾句以大三和弦的疊置及慢速、中強漸弱的藝術化處理,使得領唱與伴唱四個聲部的和聲更加富麗堂皇、更加回味悠長,從而有力增強了全曲的藝術表現張力與情緒感染力。全曲三段式的結構布局及慢與快、弱與強、靜與動、低與高等反差較大的音樂行進對比,更使得全曲各段之間情緒對比強烈、旋律變化豐富、轉換手法新穎、層次美感凸顯。
楊嘉義戰友地方演唱照
筆者認為,全曲美中不足之處在于:伴唱力量稍顯薄弱、伴奏音樂中的中音和低音聲部打底襯托與支撐力度略顯單薄、沒有使用彰顯西南民歌音樂特色的地方及民族樂器來突出渲染地域及民族民間音樂特色。但是,瑕不掩瑜,這些缺憾沒有影響到作品整體的藝術優勢與美感,只能說如果少了缺憾可能會更加完美。
寫好一首表現紅色歷史主題和革命題材的歌曲作品,是一件極其不易,甚至是超級之難的“創作難事”。直奔主題展開吧,往往會成為變相的政治歷史說教類音樂資料;拋開主題不論吧,又容易離題千里、詞不達意,難有較完美、較深邃的主題意境表現。宋思明先生和嘉義老戰友合作的《金江隨想》,無疑為紅色歷史主題和革命題材歌曲作品的創作,探索出了較為成功的方法與道路,并值得同行們去認真借鑒與思考。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趙蘇平 原籍山東蓬萊,1960年1月出生于寧夏銀川,1978年4月插隊永寧縣知青,1979年12月入伍,在步兵第五十九團(后改編為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二團)一機連任戰士、教歌員、文化教員,師宣傳隊創作員、演奏員、指揮、班長等。1985年9月,超期服役三年復員退伍,歷任銀川市秦腔劇團大提琴演奏員、政工干事、行政辦公室主任,副書記、書記,銀川市藝術研究室副研究員、銀川市文新廣局綜合秘書、項目工作主管等職,為國家二級演奏員(副高)。發表詩歌、散文、歌曲、通訊、音樂及戲曲評論、文化藝術專業論文千余篇。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