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首艘采用電磁彈射系統的“福建艦”開始了第8次海試,這也是該艦在下水近兩年后的又一次關鍵節點。與以往不同,此次海試央視等官媒密集報道,顯然“福建艦”正處于即將交付服役前的關鍵過渡期。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僅過了6天,軍迷便在5月27日拍到“福建艦”返回江南造船廠的影像,這也讓外界紛紛猜測:這艘中國海軍的新旗艦是否已經完成了全部核心測試,下一步將走向正式服役?
▲福建艦的返港畫面
從數據上來看,“福建艦”已累計完成8次海試,總時長達117天,遠遠超過遼寧艦的109天、山東艦的84天,以及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的87天。考慮到“福建艦”對于中國海軍來說是一艘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平臺,采用了中壓直流電磁彈射、艦載機彈射起飛、三條彈射跑道和全數字化控制系統等多項世界前沿技術,其比傳統滑躍起飛航母更復雜、測試要求更高,因此更長的海試周期可謂合情合理。
而此次第8次海試雖然時間短,但信息量極大。從返港前的航拍圖像可以看到,“福建艦”艦尾降落區的四條攔阻索附近布滿了密集的黑色輪胎痕跡,這意味著艦載機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攔阻降落操作。考慮到艦載戰斗機無法自行滑跑起飛,能離艦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電磁彈射。換句話說,福建艦在本輪海試中已經進行了艦載機的完整彈射起飛與攔阻降落流程。盡管艦面停靠的殲-35、殲-15T以及空警-600仍為模型,但結合近期央視軍事等媒體釋放的信息判斷,這三型艦載機的實機已全面完成了地面與平臺彈射測試,進入艦上融合階段。
▲殲-35、殲-15T以及空警-600顯然都已進行過彈射測試
福建艦是中國海軍航母技術跨越式發展的象征。作為全球第二艘、亞洲首艘電磁彈射航母,它采用的是中壓直流電磁彈射系統,相較于美國“福特”號使用的中壓交流系統,在穩定性、功率密度、維護周期上具有明顯優勢。據央視軍事頻道報道,該系統可在一天之內實現270~300架次艦載機的彈射作業,相比蒸汽彈射系統的150架次提升近一倍,相比滑躍起飛航母更是達到了5倍效率。
艦載機方面,殲-15T作為艦載重型多用途戰斗機,配合電磁彈射后可實現滿油滿彈起飛,大幅提升打擊半徑與載荷能力。而殲-35隱身艦載機則具備較F-35C更高的隱身性能與機動能力,是執行爭奪制空權和深入敵后的理想選擇。空警-600預警機也將在福建艦上登艦服役,取代滑躍航母無法搭載固定翼預警機的短板,其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可超過500公里,與殲-35、殲-15T組成協同打擊網絡,使得福建艦不僅實現了載機種類的突破,更完成了航母體系化作戰能力的構建。
▲央視節目公開透露福建艦可在一天之內實現270~300架次艦載機的彈射作業
從艦體規模看,福建艦排水量超過8萬噸,飛行甲板設計合理,可搭載超過80架各型艦載機,完全具備美國尼米茲級的艦載航空群規模。在設計上,“福建艦”采用了三條獨立電磁彈射器與三部升降機的配置,實現了艦載機起降與調度的平行作業,顯著提升出動率。此外,艦島結構經過優化,集成化程度更高,為未來安裝新一代艦載雷達和指控系統預留了空間。
目前,福建艦的艦載機、預警機平臺都已完成相關適配測試,艦體動力系統、電磁彈射器、攔阻裝置等關鍵設備均已進入成熟狀態。再加上本輪海試時間緊湊,測試目標集中,基本可以確認福建艦的海試階段已接近尾聲。如果沒有意外,福建艦可能會在完成一次“干塢整容”后,以最佳狀態完成舾裝與戰術訓練任務,并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服役。
▲中國海軍即將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
福建艦的加入,不僅意味著中國海軍在航母領域技術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更標志著我國在亞太海權爭奪中邁入新階段。電磁彈射技術的成熟,將成為未來“核動力航母”平臺的重要技術基礎,而福建艦本身也極有可能成為向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過渡的“橋梁平臺”。
可以預見,一旦福建艦形成戰斗力,我國三航母編隊將在南海、東海、第一島鏈方向形成常態化部署。以殲-35隱身戰機為主力的艦載航空群,將具備全海域遠程打擊能力。在對抗F-35C、E-2D等美國海軍體系化航空力量時,福建艦無論在出動效率、預警范圍,還是空優能力上都已不落下風,甚至在某些方面實現反超。在航母艦隊逐步成軍的今天,福建艦的服役將成為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轉折點。從近海防御到遠洋控制,中國的“三航母時代”已然來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