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桂林好多年,又作為“游客”重游桂林,在桂林市中心走走轉轉,來到了桂林王城,看到王城里有一句宣傳語:閱盡王城知桂林。
但看桂林王城的文旅宣傳,這廣告詞前邊還帶有一句的,完整的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閱盡王城知桂林。
細細品來,廣告語雖好,但有點“以偏概全”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就不必多說了,已經是桂林歷史最久,傳播最廣,名聲最亮的廣告語;而桂林王城的歷史滿打滿算不過六百多年歷史,雖是桂林山水風景的代表之一,但其人文歷史,只是桂林本地悠久歷史中的一段,還是有很多不被人知的人文。
這是咬文嚼字嗎?是,也不是,正所謂:
閱不盡的桂林王城,
道不盡的桂林人文。
在的桂林王城,又叫靖江王城,是一座明代藩王城,開建于明洪武年初,至今已有六百五多年的歷史。當然,王城經歷了幾百年間的歷史風雨,原來的朱家藩王早已作古無蹤,王城之地也幾經他用,里面很多景象都早已“物非人也非”。
只有獨秀峰,以及一圈城墻,雖有過數次修整,但也基本保持原樣,靜靜的向后人敘說著王城的今昔興衰。
如今的桂林王城,作為桂林城中的一處風景之地,師范大學教育之地而被人認知。人們到此一游,基本都是從正面的三個城門進入王城地界。
這三個城門即是原來王城的南門端禮門,又稱正陽門;西門遵義門,又稱西華門;東門體仁門,又稱東華門。
這些說法,就是看景區的宣傳介紹才了解了。而現在人們關注這三個城門,則主要是三城門頭的那三組碑刻:“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
所以,也有人稱這三個城門為“及第門”。
由于“及第”名詞背后的文化意義,有科舉考試中的“高中”,“登榜”之意,于是,在民間,每到各級學校升學考試之前,桂林有些家有學子的人家,都有意的到此三城門下走一次,沾點“喻意”,希望家中學子能成“狀元”,能登上意中學校的錄取榜,這就是另外的說法了。
不過,桂林王城的這三個城門,因為這三組“及第”的碑刻,所以現在還有另外的一種叫法,簡稱“及第坊”。都知道,“坊”,一般是指一種牌坊式的建筑,這明明就是三個城門洞,怎么就有“坊”的說法呢?
這就是“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三組碑刻建設的由來了。
清初時,桂林王城被改置為貢院,院墻即是原來的王城城墻。保持四門不變,四門又有東貢門,西貢門,南貢門,北貢門之稱。原城門上都建有樓,其中南貢門上的城樓明代的時候叫南樓,清代改置貢院后叫景福樓。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時候,由于意外失火被毀。火災后不久,遇上時任兩廣總督阮元巡視廣西。這阮元可不光是朝廷的一品大員,他在多方面的才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歷史評價有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等等,并且他在各地任職,都很關注地方的科舉教育,他來到桂林城貢院視察,看到貢院之地還有火災之景,認為有損地方文脈之意。
于是在他的關懷下,貢院南門上的景福樓又重建起來了。
好巧不巧,就在景福樓重建“鼎新”的第二年,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臨桂人陳繼昌殿試第一,成為科舉時代“三元及第”最后一人。
“三元及第”,這可是幾百年才出一次的天大的喜事,這樣的巧合,人們就從風水輿說方面來解釋,那人們認為,這和景福樓的重建,景福樓的風水有著重要的聯系。為了旌表這一事件,地方向兩廣總督阮元報喜,并請他題書“三元及第”,在景福樓北面,即在今天進王城南門之內,樹起一個牌坊。
這就是“三元及第”坊說法的由來了。
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臨桂人龍啟瑞又拿下殿試第一,狀元及第,短短二十年,臨桂連出兩位狀元,這更是轟動了當地,貢院之地,景福樓之喜,更是讓人對地方風水樂道。
故有人云:桂勝者,東則漓江,七星;南則雉山象鼻;西則隱山,中隱;東北則伏波,桂山。登斯樓也,眾山羅列,獨秀一峰如文筆,卓立于后凡非,樓之所有,無不為樓之所有也。
也為旌表,又樹“狀元及第”坊于景福樓南。
這就是“狀元及第”坊的由來了。
立坊之后,貢院的景福樓的風水依然不負眾望,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八年(1892年)臨桂人張建勛,劉福姚兩次奪魁,狀元及第,成為廣西最后兩位科舉狀元。
這也是科舉時代,廣西最為高光的一百年了。可惜,古人有云:風水輪流,三十年東,三十年西。
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冬,因為周邊居民用火不慎,引發大火,蔓延到景福樓,由此,景福樓再次被燒毀,因為火勢太大,三元及第坊,狀元及第坊,冷熱變化之下,被“燒裂”了。
從此,一代景福樓的科舉文脈風水也中斷了,沒幾年,科舉制度也被取消了,這就是后話了。
就說當時,景福樓被燒毀后,地方也再度重建。
當時臨桂縣科舉進士曹馴,熱忱于地方公益和教育事業,凡“遇災請賑,遇饑請糶”,或是倡修地方名勝,他都慨然相助,累得地方稱賢。他有心重修景福樓,但籌資有限,正好,當時灌陽人唐景崧,唐景崇兄弟正在為朝廷籌辦團練,剩有一筆資金,于是,他請來用作景福樓重修資金,于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完工。
網上流傳的民國時期的正陽門老照片中,那座城門樓,據說就是光緒二十七年后重建的樣子。
也正是資金不足,本來有意重立“三元及第”坊,和“狀元及第”坊的計劃也就受到影響,于是眾人想了個折中的法子,就是“以門為坊”,把“三元及第”,“狀元及第”作成碑刻,鑲砌到城門頭。
但正陽門頭只有一個位置,兩個及第上下堆砌,不好看也不適當,只能砌一組,于是,就把“三元及第”砌正陽間,而“狀元及第”移砌到東門。同時,除復刻龍啟瑞的名字外,還把后來的張建勛,劉福姚的名字增列上去。
這就是正陽門,東華門上“三元及第”,“狀元及第”碑刻的由來了。
那問題又來了,王城相近的三個城門,一個“三元及第”,一個“狀元及第”,那西門門頭空空的,這好像又有些不美觀 ,不和諧,不符合建筑布局上的對稱。空著吧,難看;隨便刻點什么上去吧,不統一,意境又差點。思來想去,人們又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還是在科舉名單中作文章。
于是,想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于建章。
同治朝十三年,一共舉行了六科殿試,其中五科的一甲(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漢人,唯有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最例外,這科狀元,探花都是旗人,榜眼為漢人,這就是于建章。
那好了,乙丑科“漢人第一名”于建章,正好就是臨桂人,這也是很值得旌表的一件事情,同時,也符合三城門碑刻內容統一的要求,臨桂縣清代科舉歷史上除了幾位狀元,最好成績的,就是于建章了,那“榜眼及第”碑刻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是西華門上“榜眼及第”碑刻的由來了。
時過境遷,桂林王城憶巨變,城墻依舊,及第碑刻依舊,但原來的城樓卻早已不在,剩下故事在流傳,但又多少人去了解,又想知道呢?
所以,閱盡王城,桂林還是有很多不知道的!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