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媒體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數據:皮尤民調顯示,77% 的美國人討厭中國!
這事兒一下子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而之前香港有文章說,咱們中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比歐洲人還負面。
現在美國超七成的人反感咱們,那咱中國人里有多少喜歡美國的呢?兩邊民眾的態度咋會差這么多?這里面到底啥情況?
美國民眾對華態度的變化與驅動因素
最近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4月的最新調查,雖然還是有77%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但特別敵視的比例從去年的42%降到了33%。
更值得關注的是,將近一半人認為中國是競爭者,還有6%的人把中國當合作伙伴。
這可是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五年來,美國民眾對華負面情緒第一次出現下降。
這種變化不是憑空發生的。
首先,特朗普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開始讓普通美國人嘗到苦頭了。
五年下來,超市里中國制造的商品價格漲了將近三成,一個四口之家每年要多花兩千多美元。
佛州的建筑商們發現中國產的建材又貴又難買,工期一拖再拖。
就連共和黨的支持者們都開始抱怨:這哪是在懲罰中國,分明是在懲罰我們自己啊!
就在美國老百姓為物價發愁的時候,一個叫"甲亢哥"的網紅突然火了。
這個有3700萬粉絲的小伙子跑到中國拍了組視頻,把美國網友看得一愣一愣的。
上海的地鐵比紐約干凈十倍,成都的路人會熱情地請他吃火鍋,更別說那快得嚇人的5G網速了。這些視頻播放量破億,直接讓看過視頻的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飆升了近三成。
緊接著,因為擔心TikTok被封,大批美國年輕人轉戰中國的小紅書,結果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他們在上面曬中國的物價,"一磅草莓才2美元?這在舊金山得賣10塊!"
對比中美課本,說好的中國壓迫少數民族呢?人家課本里明明各民族其樂融融。
還有人發中國的醫院掛號單,"沒保險才花1美元?在我們這兒叫個救護車就得破產!"
這些帖子很快刷出了上億瀏覽量,搞得美國年輕人直呼被自家媒體騙了。
說實話,現在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變得復雜多了。
老一輩可能還是抱著老觀念不放,但年輕人已經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國了。
中國民眾對美國及歐洲的差異化態度
不過,中國老百姓對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態度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異可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2023年的調查數據,43%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對美國"非常沒有好感",這個數字相當扎眼。
但有趣的是,同樣一批人對德國的態度卻大不相同,好感度高達69%,連英國人也在中國老百姓這里拿到了不少"印象分"。
這種態度的鮮明對比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那驚天一跪,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很多中國家庭的老一輩至今都記得當年看到這個新聞時的震撼——誰能想到一個西方國家的領導人會為自己的歷史罪行如此真誠地懺悔?
這個畫面成為了德國在中國人心目中最深刻的記憶點。
相比之下,美國這些年在中國老百姓眼中的形象可就沒這么好了。
美國政客天天在臺上喊"中國威脅",動不動就要制裁這個、封鎖那個,連帶著搞什么"芯片禁令"、"實體清單",影響的不只是企業,更直接損害了中國老百姓的利益。
歐洲人雖然也跟美國站在一起,但他們說話辦事明顯要溫和得多。
法國和德國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談的都是合作共贏的話題,這種務實的態度讓中國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上,這種區別對待也體現得很清楚。
新聞里播美國的消息時,報道的都是美國議員又通過什么反華法案、美軍又在中國周邊搞什么軍事演習。
而說到歐洲時,卻經常能看到中歐班列開通新路線、中德合作研發新能源汽車這樣的好消息。
中國媒體既不會刻意妖魔化美國,也不會故意給歐洲戴高帽子,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反而讓老百姓覺得可信。
中美輿論策略
中美兩國老百姓對彼此的看法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雙方輿論策略與現實體驗的復雜互動。
在美國這頭,政客們這些年來沒少給老百姓"喂料",電視上天天播放"中國威脅論"的新聞,社交媒體也充斥著各種危言聳聽的標題。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人這些年漸漸發現不對勁,這種認知落差直接動搖了美國人對政府的信任。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說得很明白:越來越多美國老百姓開始分清"中國政府"和"中國老百姓"不是一回事,將近一半人把中國看作朋友或者競爭者而不是敵人。
這就像當年美蘇冷戰,美國民眾慢慢學會把蘇聯政府和普通俄羅斯人分開看待一樣,說明美國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正在回歸理性。
而在中國這頭,老百姓看美國的眼光也在經歷深刻變化。老一輩人可能還記得改革開放初期對美國的那種仰望心態,覺得"月亮都是美國的圓"。
但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看著美國大學生畢業就背上學貸大山,老人為了醫保報銷東奔西跑,中產家庭連房子漏水都不敢叫維修工......
這些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讓中國人對美國的濾鏡碎了一地。
現在大家說起美國,不再是什么"人類燈塔",而是一個存在各種社會問題的普通發達國家。
結語
未來中美歐之間的輿論博弈和老百姓的認知變化,會越來越像一場"打麻將"——既不能輕易掀桌子,也不能傻乎乎地跟著對方出牌。
中國這邊呢,已經學會用更接地氣的方式來跟世界打交道。
比如讓外國網友自己在中國的小紅書上算賬對比物價,比官方發一百篇社論都有用;或者多支持些留學生拍vlog,把真實的中國課堂、中國街道展現出來。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最有力的回擊。
對待歐洲也會"打組合拳",一方面要和德國法國做生意搞科技合作,該賺的錢一分不能少;另一方面要是他們跟著美國搞什么制裁,也得讓他們知道疼。
至于美國那邊就更要講究技巧了——該反對的霸權行為必須反對,但也不能把門全關死,像氣候變化、人工智能這些關系到全人類的問題,還是要一起想辦法。
說到底,現在的中美歐關系早就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了。中國老百姓看外國越來越理性,外國老百姓看中國也越來越客觀。
這種情況下,誰能在堅持自己立場的同時,又保持交流和對話的渠道,誰就能在這盤大棋里走得更遠。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