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上市短短一周時間,就天色劇變。從高開到低走,情緒從看漲到失落,也就是一夜之間的事。
很多人鬧不明白,明明是看漲,為啥突然就變臉了呢?
其實小麥的行情,伴隨著麥收一直是此起彼伏。
從干旱減產開始,小麥行情預期就開始上升,但到湖北小麥收獲后,品質較好,于是各大面粉企業開始壓價,麥價隨即走跌。
拍賣市場也一樣。
小麥看漲的時候,小麥輪出成交走高,而且還頻頻溢價,而新麥預采則時時流拍。
而到小麥情緒反轉以后,新麥預采成交走高,輪出小麥則開始流拍。
雖然說現在小麥還沒有大面積上市,但是馬上就進入6月份了,小麥越來越憋屈,照這么個行情,小麥還能漲嗎?
小麥能不能漲,或者說小麥行情的波動現在就落在3件事上:
第一件事就是天氣。
沒錯,成也天氣,敗也天氣。
本來干旱少雨,使得小麥減產預期增加,是一個利多因素,但結果因禍得福,小麥質量較少,面筋含量高,反而成了利空。
但現在小麥還沒大面積收獲,所以天氣仍是變數。
因為根據預報,在主產區尤其是河南麥收的時候,很可能又要迎來暴雨天氣,所以天氣會對小麥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仍然未知。
第二件事就是政策。
現在市場對于政策可以說是過于敏感了,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就會過度解讀。
比如說就拿進口小麥來說,今年進口小麥大幅回落,前4個月小麥進口量僅為106萬噸,同比減少了83%。
這是利好,市場之前也一度拿來炒了又炒。
近期中國買家進口了約40萬至50萬噸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小麥,而且美國農業部的供需報告里也把中國小麥的進口預期調高了270萬噸,達到600萬噸。
這就又讓市場坐不住了,于是,進口小麥又成了洪水猛獸。
澳加小麥品質極高,本來每年都會進口部分作為市場品種調劑,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實在沒必要放大。
只是在這么個節骨眼上,于是就也成了壓向小麥的稻草。
雖然政策端還沒什么明確大動作,但其實政策端對小麥或者說對整個糧食市場的態度都是比較清晰的,即保供穩價,保駕護航。
比如以玉米為例,去年玉米行情跌至低谷,從年初開始,正是一輪又一輪的增儲把玉米硬生生托了起來,最終扶起扶穩。
小麥也是一樣,麥價走弱后,湖北、河南等地國儲收購新季小麥,掛牌價都在1.23元/斤以上,雖然說數量不多不成氣候,但足以說明態度和導向。
所以隨著小麥即將大面積收獲,行情必然會再次波動,而政策也一定會及時出手,穩定小麥行情。
第三件事就是玉米。
之前的行情是玉米漲,小麥就跟著漲,玉米跌,小麥也就打不起精神了。
當前玉米就正在下跌,所以小麥也是心灰意冷。
但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玉米不會一直下跌。
一方面是供需偏緊,玉米不會越用越多,只會越用越少;另一方面,小麥想要替代玉米,一定是在玉米行情偏強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再加上小麥有晚熟期,并不能馬上使用,玉米依然有需求。
所以,只要玉米不大跌,小麥自然就挺得住。
接下來,隨著小麥大面積收獲,政策加以引導,維穩作用會更強,小麥上漲空間不一定有多高,但是下跌空間很小,這是小麥的基本面。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