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5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年輕人為啥扎堆景德鎮?》的報道。
在“北漂”“滬漂”之外,一個新的形容大規模流動群體的名詞在互聯網流行——“景漂”。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鎮就業、創業。與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不同,景德鎮僅僅是一座地級市。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
“沒人能空手離開景德鎮”,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在景德鎮的陶瓷購物體驗。但這只是“低階”的消費層面的感受,更令到訪者印象深刻的是,如今每到假期,這座城市的景區、街區、博物館擠滿了年輕人。有人調侃,年輕的博主們成批地撲過來,“半個小紅書‘漂’在景德鎮”“文藝青年不去景德鎮都不好意思”。而如果再走得深一些,城市周邊市場、工坊里的攤主和手作人也多是年輕人。
與不少城市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形成對比,過去10年,景德鎮人口呈凈流入態勢,新增人口13.6萬,其中八成是年輕人,常年在此創業的超五成是“90后”,一半以上來自省外乃至國外。
景德鎮為什么會吸引眾多年輕人來旅游、工作甚至扎根?
整個城市充滿青春與潮流的躍動
走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公園、雕塑瓷廠、三寶村等網紅景區,目之所及盡是年輕游客。人人拿著手機拍照,有的邊看邊直播。哪怕在工作日,不少熱門打卡點也排著長長的隊伍。
“到博物館,坐扶梯到3樓,別猶豫,改步行奔6樓,撒腿跑向左邊第二個展廳,就能甩掉‘千軍萬馬’到‘沉思羅漢’面前……”在景德鎮頂流瓷雕“沉思羅漢”搬家前,每逢節假日,展廳內就人滿為患,排著一圈又一圈長隊的年輕人只為跟它合個影。
這件創作于上世紀慈眉善目、色彩鮮艷的陶瓷雕塑,2023年因被網友做成表情包,爆火出圈。
御窯博物館館藏的修復件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被做成了“歲歲鴨”系列文創。寓意當年沒能成功“進宮”、被打碎深埋幾百年的文物,如今被拼對修復成為鎮館之寶。就像“逆襲者”,可能有才華只是還沒成功,等待機會也許能獲得第二次開局。
有評論說,御窯博物館讓年輕人在現代語境中找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
從“沉思羅漢”到500多歲的“歲歲鴨”,一件件博物館里的陶瓷作品被年輕人以詼諧有趣的方式關注、解讀。各大社交平臺上,探訪攻略比比皆是,讓古老的景德鎮和陶瓷以一種現代潮流的方式回歸大眾視野。僅小紅書平臺,“景德鎮”話題的瀏覽量就超50億次。僅一個文創街區陶溪川,其直播基地的日均商品交易額即高達1145萬元。
遍布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里弄,讓景德鎮猶如一個開放式的陶瓷博物館。“腦洞大開”的拍照方式吸引游客排長隊打卡:透過鏤空青花瓷板裝置拍龍珠閣、在御窯博物館外拍磚紅色拱形墻體及水中倒影……
無論是看博物館、逛文創街區,或是走訪工作室、瓷廠,只要走在景德鎮,幾十元的精美陶瓷工藝品、幾百上千元的創意瓷雕令人目不暇接,停下、端詳、詢價、掃碼付錢,游客們下單的手幾乎閑不下來。
大約從2023年開始,每到假期,從上海、杭州、南昌等城市發往景德鎮的高鐵就一票難求,當地主要商圈酒店一房難求。城區著名的陶溪川文創街區周邊兩平方公里的6家酒店,去年的營業額超6億元。
一些游客干脆在景德鎮多待幾天,走進隨處可見的陶藝工坊,報一個幾小時或幾天的陶藝課程,沉浸式體驗捏泥巴的放松與滿足。
20世紀50年代的人字坡、60年代的紅磚、70年代的清水沙、80年代的預制板房、90年代的白瓷磚……景德鎮保留著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標志性建筑,它們宛如一部豐富多樣的編年史,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也見證著新市民的夢想和奮斗。
2024年10月17日,游客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游覽。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2016年啟動的文創街區陶溪川,占地40萬平方米、約60個足球場大小,本是廢棄的景德鎮宇宙瓷廠,如今在街區總長不過幾百米的兩條支路上,每周有陶瓷創意集市、每季有手藝集市、每年有春秋大集。2.86萬手藝人在這里擺過攤,平均年齡僅28歲。
出生于黑龍江雞西市的“95后”王南浩,3年前作了個大膽的決定,放棄體制內工作,和女朋友在景德鎮創業。他們以1萬元出頭的啟動資金,辦起了陶瓷工作室。
“我們先在陶溪川擺攤賣瓷板畫,因為創意獨特很受歡迎,被園區選入了中心展廳邑空間,并安排專業主播幫我們賣作品,現在每個月有穩定收入破萬元。”王南浩說。
今年,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計劃在八大美院招收15位應屆生,結果吸引了120多人報名,其中多為碩士。
碧綠的昌江穿城而過經鄱陽湖直通長江,唐朝開始成為景德鎮陶瓷生產的黃金水道,成就了當地“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氣象。而今,這樣的景象正在復現。一大批學陶瓷、學設計、學藝術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來景德鎮落腳,期待以自己的創意和手藝,在這里實現夢想。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方李莉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景德鎮做田野考察。她和學生的調查記錄顯示,目前景德鎮方圓30平方公里以內,在不同的村莊、街區有130多個手工藝集群,絕大多數是這十多年落戶的年輕人。近10萬以陶瓷創意及相關產業為生的年輕人,活躍在這座城市。
他們為何而來?
景德鎮是長久以來享譽世界的“瓷都”,為什么偏偏這些年對年輕人吸引力變大了?
最直接的原因,或許來自于活躍的消費市場和豐富的藝術生活。
“五一”假期,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辦了4天春秋大集春集。集市與展覽有“國內文創”“國際藝術”等主題,匯集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名國內外藝術家與手藝人,還有60多場文藝表演。“陶溪川集市讓我二刷后還想三刷”“攤攤有寶藏,作品都有范兒”等分享不斷涌現社交媒體。
熱鬧之下,這座城市古老而年輕的“靈魂”更令人喜愛。
在北京一家媒體擔任營銷總監的東方郡,初來景德鎮是2016年。當時陶溪川剛開業,他來尋找文化選題和文創紀念品的靈感。10年間,他在北京和景德鎮之間飛了近50次。
“景德鎮靠陶瓷這一個手工業支撐城市上千年的發展,這種獨特厚重的文化內涵,使它區別于那些由高樓大廈構筑的網紅城市。”東方郡說。
他認為,自媒體時代,大量文化賽道的創作者能在這里找到豐富素材,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值得品味,城市街巷里弄、瓷廠舊址保存的真實、古樸,也能讓人尋找到記憶和靈感。
景德鎮不只有短期打卡的旅游者,也吸引了很多人就地旅居。東方郡觀察到,這座城市把“鎮”和“市”的兩種生活優點合二為一:鎮上的生活節奏慢,朋友聚會上桌了再打電話喊人來也不過20分鐘,坐下來喝茶一聊就是半天;同時,景德鎮兼具城市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這種生活讓很多人向往。
在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眼里,景德鎮更是一處追尋理想的“桃花源”。
韓國建筑設計師樸珠希初到景德鎮,是為考察景德鎮的城市規劃。她驚奇地發現,這座城市到處是瓷,路燈是陶瓷做的,商店賣的是陶瓷,連碗筷甚至首飾都是用陶瓷做的。
“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陶瓷,難怪中國叫‘China’。”樸珠希說,陶瓷仿佛是這里的一種語言,讓她不禁好奇能用陶瓷做出些什么。她留在景德鎮半年多,設計創作出色彩豐富的絞胎瓷,改變了過去絞胎瓷黑白灰的主色調。她帶著她的“馬賽克”系列陶瓷作品參加了今年的春秋大集。
十分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對年輕人“友好”的城市,景德鎮不僅好玩、有趣,而且生活成本低。
“90后”查輔元在景德鎮打拼10年后,把戶口遷了過來。從河北科技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酷愛繪畫的他來到景德鎮,一邊學畫一邊擺攤。
“最初每個月只賺3000元,吃穿住行花個八九百元,剩下的用于創作。雖然那會兒只能吃泡面、打地鋪,但能挺過來。”如今,查輔元已成為年收入四五十萬元的陶瓷品牌主理人。
在景德鎮,年輕手藝人想靠陶瓷創業,沒有高不可攀的門檻。這里保留了全球最完整的手工制瓷體系,6萬多家制瓷作坊遍布全城,從拉坯、上釉到繪畫,每個環節都能找到高手指點,“零基礎”也能很快入門;騎電動車逛完一條街,就能購齊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當地政府對吸引年輕人下的功夫很深。有人說,景德鎮很容易讓年輕人獲得歸屬感:節假日游玩,可以去機關食堂就餐,政府大院還能免費停車;大學畢業生創業,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5000元免息貸款;這里500元能租一間30平方米的居室,十幾塊錢可以在為民瓷廠的青年公寓租張床睡一晚……
如果說能靠手藝吃飯是“景漂”安身立命的基礎,那么,景德鎮獨特的文化和創意環境,更給了年輕人廣闊的精神空間。
一些年輕人愛把工作室設在田野鄉間,推開門就能走進大自然。在珠山區三寶村,160多家陶瓷作坊分布在一條山谷;在浮梁縣湘湖村,300多家工作室環繞湖畔。
方李莉認為,當代很多年輕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愿意生活在喧鬧城市,希望擁有生活與工作兼顧的平衡感。這些年輕手藝人把工作室設在鄉村,邊工作、邊欣賞大自然,周末到城里趕集,不僅賣作品還能交朋友。
在景德鎮,“國際范兒”也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特色。
“90后”西班牙陶藝師喬曼,將家鄉巴塞羅那的陶瓷工藝、自己擅長的手繪技法,與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工藝相結合。
得益于中國對包括西班牙等幾十個國家的免簽政策,喬曼的父母最近從西班牙來到景德鎮。“這是父母迄今為止走過最遠的路。我在湘湖村的鄉間工作室招待父母,清晨總有一陣陣鳥鳴從窗外飄進來,像天然的鬧鐘將他們喚醒,我帶他們嘗試拉坯,親手裝飾自己的瓷器作品,感受千年瓷都的文化。”
像喬曼這樣在景德鎮的外國陶藝工作者,高峰時有5000多人。
網上得到多人點贊的帖子說:“你羨慕的詩和遠方,就是景德鎮的日常。”年輕人這樣解讀景德鎮:“景”是美,“德”是好,“鎮”是生活,景德鎮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詞。
游客在江西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游玩(2024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隋尚君攝
“蛻變”如何發生?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里,作為陶瓷之都的景德鎮與泥、火相關,匠人干的是苦活、累活,最鮮明的城市標簽是古老、傳統。
上世紀到景德鎮的游客發現,滿大街盡是仿古瓷,良莠不齊。由于市場衰落,從傳統作坊里走出來的學徒,不得不去其他產瓷區謀生。連畢業于本地陶瓷專業的大學生,也大多選擇離開赴廣東打工。
2000年前后,一度生產全國近一半日用瓷的景德鎮十大瓷廠全面停產。與此同時,10萬瓷工散落全城,完備的手工制瓷體系仍得到保存。
對外開放是景德鎮重新起飛的關鍵。一些外國、外地的藝術工作者來到景德鎮,發現當地的瓷工技藝高超,紛紛在此開工作室,既學習傳統的制瓷技藝,也帶來一些現代藝術理念。
學生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的一處窯爐旁一起創作、討論(2024年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李見深,利用在國外留學時的資源,為景德鎮傳統陶瓷與當代陶瓷牽線搭橋:1998年創辦三寶國際陶藝村,邀請全球百余位陶藝家駐場創作,首次為景德鎮引入藝術家駐場計劃;1998年在陶大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陶藝專業。
景德鎮陶瓷大學客座教授李見深認為,要把陶瓷從功能性中釋放出來,變為一種可以自由發揮和創作的藝術媒介,這就變成了陶藝。很多手法和傳統的陶瓷制作有密切關聯,如拉坯、印坯等手法沒有改變,卻成為今天陶藝的資源和源泉。
當現代的理念開始與千年制瓷技藝融合,越來越多外國藝術工作者、手藝人來到這里,景德鎮開始變得時尚起來,對年輕人具有了一定吸引力。
2008年前后興起的市集文化,則為本地陶瓷專業學生留在景德鎮發展提供了契機。
位于景德鎮東郊已經廢棄的雕塑瓷廠里,建起了一座市集,創辦者的理念是不賣流水線生產的產業瓷,必須是有一定創意的手工制品。
方李莉回憶,2010年前后,外地的陶藝家、畫家和全國各地美術學院的年輕大學生來到景德鎮學習、創作,“景漂”在這座城市悄然出現。有人開始把自己的作品擺在街頭售賣,初步在瓷廠周邊形成了集市,星星點點。
十幾年前,原景德鎮宇宙瓷廠站在一個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有人提出推倒重來搞房地產,有人提出打造收票景區,還有人提出搞商業綜合體。
“當時公司賬上只剩下二十幾萬元,拆了重建,收益近在眼前。如果我們還是搞傳統那一套,這里只是景德鎮的第26個陶瓷大市場。”景德鎮陶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力說,最終他們決定做一個不一樣的文創街區,取名“陶溪川”,寓意陶瓷文化如溪流匯聚成川。
這個街區保留了22棟老廠房、30多處老窯址,又賦予它們美術館、手作坊、展覽館等新功能。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街區的主干道不通車,而是交給年輕人擺攤。
起步之難,超乎想象,第一批攤主只有55人,賣的仍然是傳統的仿古瓷,生意十分清淡。為提升市集吸引力,陶溪川提出兩點要求:一是攤主必須是年輕藝術家或者手藝人,不能是陶瓷販子;二是作品必須要有風格,市面上要沒見過。
“集市→邑空間→工作室”,在陶溪川文創街區有這樣一條年輕創客的成長路徑:從4000多名申請者中挑選作品原創質量最高的1200人進入創意集市,賣得最好的前300名可進入邑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年營業額超30萬元且擁有自己工作室就能“畢業”,騰位置給新晉創客。
“邑空間”負責人段浩楠介紹,通過市場化的篩選機制,陶溪川目前基地店鋪的孵化成功率在98%以上。過去,年輕人做陶瓷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工藝美術大師,或者評選上非遺傳承人;現在,他們還有了陶瓷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等新選擇。
陶溪川很快火了。先是本地人來“看新鮮”,后是游客來“看熱鬧”,再往后是年輕人來“尋創意”,景德鎮最活躍的集市就此形成。最高峰時一天人流量超10萬人次。2024年,1100多萬人次的游客來到這里,超過城區人口的十倍。
在陶溪川帶動下,如今景德鎮幾十個創意集市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為年輕人創業的舞臺,甚至是引領時尚創意的風向標。
“陶大學生在景德鎮創意陶瓷的發展中,扮演著操作系統與引領者的角色。”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學工辦主任應叢叢認為。
脫胎于1910年創立的中國陶業學堂的景德鎮陶瓷大學,1958年正式成立本科建制。這所全國唯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類綜合型大學培養了陶瓷技藝的專精尖人才、傳承著陶瓷技藝。
如今,陶大學生是景德鎮創意瓷與市集文化的引領者。2020年前,當地3萬多陶瓷從業者中六分之一是陶大畢業生。近幾年,陶大畢業生,數以千計留在景德鎮創業就業。
畢業于陶大的尹志軍,多年來不斷探索把書法、繪畫與視覺設計融為一體的表達。走進他的工作室,各種陶瓷書法作品陳列其中。自由靈動的線條,青花釉里紅的強烈對比,乍看驚艷,細品又耐人尋味。尹志軍已被評為景德鎮陶瓷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
目前整個景德鎮有超過6萬家手工作坊。“從根子上說,景德鎮不是小紅書和抖音博主捧紅的,而是無數藝術家、設計師、匠人想出來、畫出來、捏出來、燒出來的。美和有趣是真實需求。”常年觀察創意行業的“打瓦喬”發帖評價。
在手工藝市場,創意是最寶貴的,也是最脆弱的。抄襲、剽竊創意屢見不鮮,對創新生態破壞力極大,誰能保護好創意,誰才能呵護好市場。
過去,景德鎮的店鋪攤位都會擺著一個“禁止拍照”的小牌子,不經意間拉開和游客的距離,但這曾是攤主們保護創意的唯一法子。
攤位上的小牌子如今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版權證書。23歲的胡一鳴去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繪畫專業畢業,創業一年多就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獲得7個版權證書。在他看來,每張證書都是一個創意。
景德鎮是中部地區首個全國版權示范城市,當地在創業手藝人最集中的陶溪川文創街區,設立版權服務中心和快速維權窗口,提供免費咨詢、申報、維權等閉環式服務,至今已頒發6.3萬張版權證書。
產權保護得越好,創新活力就越強。現如今,當地已形成涵蓋工藝、創作、設計、生產、教育、展示與傳播等的完整陶瓷生態體系。有人感慨,三個月不來,市集上都是新東西;兩年不來,就不認識景德鎮了。
放眼全球同類手工藝城市,從工業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浪潮下,手工藝的式微幾乎是普遍的規律。但在景德鎮,規范的市場與富有活力的創新環境讓年輕人憑手藝可以養活自己,進而更新了產業,增添了城市的生機。
年輕人在如何塑造這座城市?
珠山,是景德鎮的象征,是明清兩代燒造宮廷用瓷御窯廠的所在地。4年前,珠山旁邊建起一座御窯博物館,甫一開放就成為“網紅”,預約火爆,排長隊參觀是常態。紅磚砌成的窯洞造型背映藍天聯排矗立,仿佛時空隧道,帶人穿越千年。
博物館不僅外觀獨特,其藏品更特別:近800件(套)展品,是埋在珠山下的明清御窯廠陶瓷的殘缺品或修復件。
“‘碎’是御窯文物的關鍵詞。”館長翁彥俊認為,傳世的瓷器是文明,埋藏在地下的碎瓷片也是,博物館就是要把這些曾經沉睡在地下的文明展示出來。
平均年齡27歲的科技團隊熟練使用前沿科技設備,從數以億計的古陶瓷碎片中提取信息,打造了世界首個古陶瓷基因庫,目前已收錄3000套、1.2萬件標本的近百萬條數據。
不只是御窯博物館,整個景德鎮都在被年輕人和現代創意激活。
2019年,陶溪川的創意集市蒸蒸日上,年輕創客過萬,不斷“出圈”,但“90后”年輕人不滿足于此。
“圍繞一張茶桌,除了茶具,還有織物、木雕等等,數都數不過來的手工藝類別,能不能把它們聚集在陶溪川打造一個新的集市?”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華婧大膽提出“茶桌體系”的概念。
設想拋出后一度引起質疑:在景德鎮搞非陶瓷類的集市難道不是“離經叛道”?事實更有說服力,幾年時間,圍繞“茶桌體系”打造的“陶然集”名聲在外,攤主從最初百余人到如今超過500人,既有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也有來自宜興、龍泉等老牌手工藝城市的。
如今,華婧是陶文旅集團一家子公司的董事長,像她這樣的“90后”,在陶文旅的管理團隊中超一半。在她看來,這里把機會留給“笨拙并真誠的年輕人”,給了試錯成長的空間。
“一個城市是否有活力,就在于能否抓住年輕人。”曾經開發了陶溪川的劉子力說。
方李莉認為,手工業不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可以帶來文化的繁榮、心靈的慰藉,一代代年輕人來景德鎮的本質是在這片厚土尋找理想,發揮自己的才干。
“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薄胎瓷是景德鎮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20世紀80年代,盧建德投身這一傳統工藝的實踐與探索。薄胎碗成型對原料的掌控和手工技藝的要求很高,當器物直徑超過100厘米,每增加1厘米都很困難。作為“薄胎瓷”非遺傳承人,盧建德不斷挑戰極限,將薄胎碗直徑提升至130厘米。
面對薄胎技藝傳承的困境,盧建德不僅選擇“守”,更重視“傳”。他花很大精力總結工藝流程,以學術化的方式將薄胎瓷技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
年輕人的扎堆聚集,為“千年瓷都”由外而內塑造新的可能性,也為這個時代創造新的陶瓷工藝作鋪墊。
過去,景德鎮因為手工制瓷被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稱號。
如今,傳承千年的陶瓷手藝,正在嫁接更多元手工藝,持續吸引全球手工藝人匯聚于此。目前已有金工、漆器、織造等11個手工藝門類的1.1萬名手藝人來到景德鎮。
有人曾質疑,新出現的手藝會淡化景德鎮的陶瓷底色。但在劉子力看來,只有陶瓷,來景德鎮的人可能只有一個圈層。而如果以陶瓷文化為根匯聚更多產業門類,就有更多想象空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文明,人們現在做的就是創造歷史的一部分”。
日本現代陶藝的領軍人、年逾八旬的日本陶藝家安田猛在景德鎮已定居長達14年。過去10年里,景德鎮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多名藝術家前來交流,創作的作品已在國內外舉辦上百次展覽。
2026年,全球陶瓷藝術領域的頂級盛會——第52屆國際陶藝大會將在景德鎮舉辦。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品昌介紹說,屆時景德鎮對外文化交流將邁上新的臺階。
今年1月,“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作為中國2026年世界遺產提名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申報。
“景德鎮申遺不只是文物保護,還有傳承發展以陶瓷為主的手工藝。這種保護會讓景德鎮變成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方李莉說,只有不斷回到原點去理解歷史和文化,才能找到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歷史的價值。
回顧景德鎮千年演進史,每一次大的躍升都和新鮮血液的注入、新生事物的引入密切相關。
從宋代北方工匠的大量移民誕生了似玉般的青白瓷,到元代蘇麻離青的傳入有了驚艷世界的青花瓷,再到明代抓住大航海時代機遇,生產出符合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紋章瓷。
今天,大量年輕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座城市,給它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活力,千年窯火正在越燒越旺,制瓷傳奇正在不斷續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