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肝膽胰外科醫學部的手術室里,63歲的軍屬寇叔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兩年前肝移植術后反復發作的膽管狹窄,讓他經歷了4次膽道支架置入的痛苦循環。如今,在醫學部劉榮主任指導下,呂文平教授團隊為其實施“膽管狹窄段切除+帶血管蒂闌尾肌瓣膽管修復+肝內膽管取石術”,用患者自己的闌尾組織“變”出了一段新膽管,這場創新突破的“器官改造計劃”,徹底解決了困擾他多年的頑疾。
術后膽道狹窄是膽道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傳統治療方法存在局限。內鏡擴張需頻繁更換支架(每3-6個月一次),膽管再吻合手術則面臨術后感染、粘連風險高的問題,可能導致患者需再次手術。這些局限性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延長了住院周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這時,經團隊綜合評估,發現該患者闌尾血管條件良好,決定采用創新性技術——“帶血管蒂闌尾肌瓣膽管修復術”。
術中,醫療團隊摒棄臨床傳統的膽腸吻合術,將患者帶血管蒂的闌尾裁剪為組織補片,用來修復狹窄的膽管,維持了膽道的生理功能。
該技術的核心在于利用患者自體闌尾(非黏膜層)作為修補材料,替代狹窄膽管段。其優勢顯著:
1.天然的“自體保險箱”,用自己的身體組織修補,生物相容性佳,無排異反應,顯著降低再狹窄風險;
2.血供保障好,保留闌尾動脈作為血管蒂,確保移植組織存活;
3.匹配程度高,闌尾膽管管腔直徑接近、肌層結構相似,術后功能更自然;
4.并發癥少,避免了復雜膽腸吻合,降低反流性膽管炎等風險。
手術成功后,程艷爽護士長帶領的護理團隊依據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為寇叔制定了個體化護理方案。術前通過心理疏導和呼吸訓練指導,緩解焦慮,提升手術耐受性;術后鼓勵早期下床活動,減少感染和血栓風險;同時逐步調整飲食,從清流質過渡至低脂普食,加速胃腸功能恢復。
“原來闌尾還能這么用!在這里,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術后,寇某摸著腹部小切口感慨到。
據悉,此次“帶血管蒂闌尾肌瓣膽管修復術”的成功實施,為肝移植術后膽管狹窄患者提供了更優解決方案,也為其他膽道修復手術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成功開展多例,醫學部將進一步優化技術流程,推動該術式的臨床應用,讓更多復雜膽道疾病患者受益。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第一醫學中心
撰文 |王彩月 陳永衛
刊期 | 第2854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