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驚心動魄的“膽汁大營救”在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腫瘤科獲得成功。這位72歲的患者陳先生曾在外院接受胰腺癌手術,病情一度穩定。不久前他被確診腫瘤復發,更令人揪心的是,他開始遭受高燒折磨,體溫在39.5℃到40.2℃間反復波動,寒戰如電流般席卷全身,皮膚和眼睛逐漸泛黃,痛苦不堪。外院雖懷疑感染,但影像學檢查未發現明確感染灶,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高燒始終無法控制,抗腫瘤治療難以繼續。絕望之際,陳先生來到市北醫院腫瘤科尋求一線生機。
市北醫院腫瘤科作為上海市中晚期腫瘤患者的定點收治病房,在微創介入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擅長處理腫瘤并發癥,如消化道梗阻性病變。面對陳先生的復雜病情,科室主任張為強組織副主任、腫瘤介入治療負責人姜昊聲和副主任醫師賈一平深入分析病情,反復研究影像資料。結合陳先生的胰腺癌病史及手術經歷,團隊認為,盡管CT未顯示肝內膽管明顯擴張,但從高燒、黃疸等癥狀推測,膽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姜昊聲注意到CT中一段異常擴張的腸腔,提出大膽假設:患者因胰腺癌手術導致腸道結構改變,腫瘤復發可能引發局部腸道梗阻,致使膽汁逆流,誘發感染。經過討論,團隊決定在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進行消化道造影并嘗試膽道穿刺,以明確病因并制定治療方案。
手術當天,X線造影顯示患者消化道通暢,小腸下行正常,未見明顯梗阻。然而,常規經皮肝穿刺未見膽汁流出,傳統方法受阻。姜昊聲果斷提出采用逆向穿刺——一種反常規的微創技術。不同于傳統從近端向遠端的穿刺方式,逆向穿刺從遠端向近端操作,難度和風險極高,猶如在單行道上逆行。但在復雜病例中,這種“逆行”往往能開辟意想不到的生命通道。在陳先生的病例中,逆向穿刺成為唯一的希望。
手術室里,氣氛緊張而凝重。姜昊聲和賈一平身著厚重鉛衣,戴上防護設備,開始這場高難度的操作。他們在陳先生皮膚上選定穿刺點,用一根直徑僅0.7毫米的22G超細穿刺針小心插入,細長導絲隨之進入。這種超細針有效降低了腸管損傷和出血風險。操作如走鋼絲,稍有不慎可能刺穿膽管,引發嚴重并發癥。憑借精湛技術和豐富經驗,醫生們穩穩控制導絲方向,穿過層層組織,在進針15厘米后,終于觸及那段“孤獨”的腸腔,墨綠色膽汁從針管涌出。賈一平迅速注入造影劑,消失已久的膽管樹狀影像在擴張腸腔近端逐漸顯現。
原來,陳先生術后膽腸吻合口遠端的腸道(輸入袢)發生狹窄,淤積的膽汁無法正常排入空腸,形成“堰塞湖”,不僅引發反復感染,還讓傳統穿刺難以定位,猶如迷霧中的靶標。有了膽道顯影,接下來的操作順暢許多。兩位醫生密切配合,迅速完成經皮膽總管穿刺,將引流管精準置入擴張腸袢。當1500毫升墨綠色膽汁從導管流出時,監護儀顯示陳先生的心率從120次/分降至85次/分,他感覺良好,未有不適。那一晚,折磨他20余天的高燒和寒戰奇跡般消失,他終于安然入睡。三天后,體溫恢復正常,黃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正常,為后續抗腫瘤治療奠定了基礎。目前,陳先生的新一輪抗腫瘤治療正在有序進行。
這場“膽汁大營救”顛覆了傳統膽道引流模式,通過逆向穿刺建立顯影通路,為復雜膽腸吻合術后并發癥的處理提供了新思路。逆向穿刺以精準定位、微創操作,將腸管損傷和出血風險降至最低,快速緩解癥狀,不僅減輕患者痛苦,還為后續治療創造了條件。相比傳統方法,逆向穿刺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為生命打開新通道,也為類似復雜病例的治療提供了寶貴經驗。
姜昊聲(左)和賈一平密切配合,給陳先生做微創手術。魏群 攝影
原標題:《“膽汁大營救”:逆向穿刺為生命開路》
欄目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嘉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