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山東小城憑什么?
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原創
作 者 | 有 叔
微信ID | yds_sh
2025年5月19日15時38分,在海邊游客的歡呼聲中,由煙臺海陽總裝出廠的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五運載火箭,從黃海海域的“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騰空而起,四顆天啟星座衛星在湛藍海天間劃出精準軌跡,又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海上發射。
山東海陽,這個海邊小城不僅填補了我國海上發火箭的空白,而且崛起了一座貫穿整條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東方航天港。
已有四大火箭發射場,為何還要去海上
大家都知道,我國一共有四大火箭發射場,分別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航天大國,發射火箭本來也算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既然我國有這么多火箭發射場,并且各有優勢、分工明確,為什么還要跑到海上去發射火箭呢?
首先,海上發射任務可以隨意選擇發射地點。只要配備一艘火箭發射專用的工程船和相應的人員,就可以在大海中到處移動,選擇經緯度最佳的發射地點。而如果是在陸地發射,那么就只能局限在固定的發射場了。而且如果把火箭產業轉移到海邊,那么火箭的轉運工作就會非常方便,遠遠快于陸地運輸,大幅縮短任務周期,減少運輸成本及運輸過程中的風險。
此外,海上發射的安全性也相對更高一些。誰也不敢保證火箭發射任務能萬無一失,哪怕成功率再高,也要考慮到失敗的風險,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如果在海面上發射,就算失敗了,火箭殘骸也只會掉進海里,不會危及到陸地上的建筑物和人群。
盡管海上發射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世界各國卻很少進行這方面嘗試,究其原因,就是難度太大。
地面發射場這么復雜,如何精簡的整合成一艘火箭發射工程船,這就是一個難題。因此,固體火箭成為了海上發射的先行者,因為它不需要燃料加注,可以節省大量的空間和資源。并且為了配合發射任務,通常需要不止一艘船,而是需要發射船、指揮船以及保障船(人員撤離船)3艘船同時工作才可以。
另外,和穩定的地面不同,海面是有晃動的,有的時候還比較劇烈。火箭又是個精細的工程,容不得一點閃失。如何防止火箭在運輸過程中因為晃動而出現意外,又是一個難題。海上的天氣狀況復雜情況和陸地也有所不同,衛星對惡劣環境又尤為敏感。
經過多年探索,5月19日這次火箭發射的海上平臺已如同精密鐘表一般,每個齒輪都咬合著現代科技最尖端成果。星河動力航天團隊耗時三年攻克的動基座瞄準技術,讓火箭在起伏的浪濤中仍能保持0.01度級姿態穩定。這枚全長20米的四級固體火箭,卻能在3.3噸起飛重量下實現51.5公斤單星發射能力,其單位載荷效率已逼近國際主流液體火箭水平。
更驚人的是,從火箭總裝到點火發射僅需72小時,這種"航天快餐"模式直接把傳統發射周期壓縮了40%。而且發射船"東方航天港"號已實現快速轉場,這意味著未來南海、渤海任何海域都能成為臨時發射場。當馬斯克還在為星艦爆炸焦頭爛額時,中國民營航天已構建起陸海雙軌發射網絡。
因為難,所以海陽真拼了
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到大約6年之前。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將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國內歷史上首次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這個歷史首次,就發生在山東煙臺的海陽。
作為一座海邊小城,海陽上一次引發全國關注還要屬2012年6月成功舉辦的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這不僅開創了縣級城市舉辦洲際賽事的先河,也在交通設施、城市基建、文旅產業等方面為海陽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海陽真正與航天事業結緣是在201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相關人員當時正在為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的海上發射尋找合作方,海陽抓住了這個機會快速跟進。
對火箭海上運輸的安全性、海上發射的可靠性、公海上發射的安全方案等問題反復論證后,在國家和山東相關部門的支持下,2018年12月好消息傳來:批準2019年6月5日,在黃海海域發射長征十一號火箭,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將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當時距離發射任務時間已經很近,起步即沖刺:2019年2月14日,發射平臺開工;2019年4月22日,首次海上發射任務部署會召開;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實現我國首次海上發射……
海上發射有沒有可能長期落在海陽?把握首次海上發射的機遇,煙臺迅速提出在海陽打造東方航天港的方案。山東將該項目列為省重大工程,全力推進。
作為一個縣級市,海陽的經濟體量和知名度,在煙臺的區縣里比較,之前并不算是突出的。但能承接火箭海上發射任務,并不是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海陽市地處黃海海域,通過短距離海上運輸,靈活選擇發射點,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極軌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天然優勢。
但以此為契機,發展出之前從未有過的航天產業,就不是偶然了。業內都明白,滿足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港口和海域,并非只有海陽具備。能通過建設東方航天港,從而形成新興產業規模,首先是基于當地深厚的產業及科研基礎。
海陽所在的煙臺市,是工業大市、制造業強市,工業門類涵蓋國民經濟工業大類41個行業中的37個。綜觀煙臺的產業生態,既有中集來福士、巨濤重工等海工裝備龍頭企業,又有東方鈦金、華宇航天等航空航天代表項目,還有中國科學院蘭化所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這些都可以為火箭發射的整個產業鏈條提供后盾。
海陽這個曾經以針織毛衫產業為支柱的縣級市,產業結構也伴隨東方航天港的建設而“涅槃重生”。當地部門在機械、航空、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中,不斷尋找合適的企業,引導他們提檔升級,強化技術能力,滿足當地新引進航天企業的需求,讓商業航天產業向當地企業打開供應鏈大門。
比如海陽市的方圓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機械二廠,是一家專門生產打樁機、升降機等產品的老牌企業,如今卻在廠區門口豎起一枚火箭模型。憑借現有的大型數控設備和數十年沉淀的加工工藝,這家建筑機械企業成為商業航天產業鏈的重要一環。該公司主要負責數控加工,把鋁材加工到薄厚一致的程度。加工好的鋁材,被送到商業航天配套企業,制成火箭燃料貯箱的前后“底”。
除了本地企業的產業升級,如何吸引更多產業鏈相關企業前來更為關鍵。海陽給出的答案是,在充分利用發射技術和成熟服務所形成的優勢基礎上,緊抓商業航天的產業特點,不斷探索形成適合商業航天企業發展的“沃土”。
“從我們投資商業航天企業的經驗來看,從工程化到產品化再到規模化,至少要經歷8年至10年。”元航資本合伙人張志勇表示,商業航天產業具有“四高一長”的特點,即“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這也意味著商業航天相關企業短期內很難盈利。
九天行歌是一家專注于液體火箭核心部件研制的企業,2021年公司在海陽布局建立運載火箭核心部件產業基地項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項目一期僅用時1年多,就實現從荒地到大廈的轉變。特別是在初期基建工作中,政府以代建形式提前建好了廠房。
代建廠房,是海陽幫助商業航天企業縮短建設周期、實現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海陽航空航天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邵亞輝表示,海陽對照園區重點項目清單,逐一摸排項目建設情況、手續辦理進度,在此基礎上,全面發揮服務企業專員制度作用,及時了解企業需求,為項目提供全程陪辦、按需幫辦、及時跟辦、協調督辦的全流程“保姆式”服務,全力推動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探索“鄰企合作模式”,提升園區落地企業綜合配套集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造好的火箭到海上發射場一刻鐘不到,
你見過沒?
有了產業基礎,還要考慮商業航天的關鍵——發射安全和經濟快捷。在確保火箭發射高效與安全的同時,如何實現低成本運營?海陽給出的答案是:從火箭制造車間開車到海邊發射場,連一刻鐘都不用。
一條長約6公里的航天大道,由內陸向近海不斷延伸,串起了沿途不同的功能區,包括火箭制造組團、衛星產業組團、海上發射組團等。衛星在“家門口”就能“搭上車”,火箭“走幾步”就能去發射。
短短6公里的道路上,構建起商業航天完整產業鏈條,把生產制造、發射和應用都壓縮到一個空間里,目的就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可以說,環節流程能壓縮多少,釋放的市場活力就有多大。
依托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獨特優勢,海陽布局建設的34平方公里東方航天港,已初步構建起“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商業航天產業體系,快速形成國內首個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配套集成、衛星應用、航天文旅于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合作場景。2024年,東方航天港成功完成海上發射任務14次、發射衛星79顆,集聚招引航空航天產業項目23個、總投資273億元。
火箭制造方面,東方航天港整體具備年產50發固體火箭的總裝總測能力;海上發射方面,有我國首艘專業化海上衛星發射工程船“東方航天港號”保障護航;衛星應用方面,“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啟動組網,“煙臺2號”入軌僅10小時便傳回首幅在軌高清影像;
海上發射方面,瞄準建設國際一流的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和國家級空天信息產業園目標,形成“一站式”發射服務模式,實現常態、高頻的海上發射態勢。在發射端,力爭到2027年組織保障海上發射100次以上。
就在5月29日清晨4時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在東方航天港進行了首次飛行回收試驗。這次試驗的成功,是液體可復用火箭研制進程中的重大突破,同時標志著大尺寸不銹鋼可復用運載火箭進入工程應用階段。
星箭制造方面,通過“總裝引配套”完善固體火箭產業鏈條,通過“配套引總裝”具備液體火箭總裝能力。聯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團隊打造“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項目,啟動建設衛星工廠,打造柔性衛星生產線。投用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推進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基地建設,打造全國新型空天運載動力試驗中心,預計到2027年火箭制造能力突破年產100發。
空天信息服務方面,聯合龔健雅院士團隊上線集算力、模型、數據三位一體的“開放地球引擎OGE系統平臺”,彌補了我國在新型時空信息基礎設施的空白,打造“數據自有可控、平臺全棧自主、算力自我保障”的垂直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建成“山東省空天信息一體化服務平臺”。
數據應用方面,建設衛星數據產業園,打造集數據存儲、超算、科研服務、科技孵化于一體的衛星全產業鏈垂直產業生態。聯合百度打造衛星智算中心,已具備120p數據超算能力和3pb存儲能力。
航天文旅方面,依托國內具備領先水準的沉浸式航天科普體驗館,加快建設全國航天科普研學營地,以近岸發射觀禮為牽引,科學規劃5平方公里航天文旅新區,聚力成為中國航天主題旅游目的地。
“第一次離這么近觀看巨大的火箭模型,感覺特別震撼。”來自河南鄭州的小朋友陳奕翔,最近隨研學團隊來到了海陽東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同學們進入四樓火星任務區域,在控制中心駕駛AR火星車,馳騁火星表面,感受火星車行駛的顛簸起伏。
2012年亞沙會舉辦之后,海陽的金沙灘迎來了不少外地游客,但和山東半島其他海濱城市相比,沙灘缺少獨有的吸引力。而東方航天港的不斷發展,不僅讓海陽人有了商業航天方面的產業驕傲,而且探索出了“+文旅”的跨界融合模式,將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為研學旅游的熱門目的地,通過引入先進的航天科技展示和互動體驗設施,讓游客能夠近距離接觸航天科技的前沿成果,在海陽感受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
結 語
一個個大項目持續落地,一次次海上發射加速開展。東方航天港已先后完成多個首次:國內首次海上發射、首次“一站式”海上發射、首次近岸海上發射、首次海上熱發射、國內民營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
商業航天是國家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火箭發射技術的成熟,海上發射頻率有望呈幾何級數增長。在不久的將來,在山東半島南岸,會形成一個黃海近岸發射場,在煙臺、日照、威海打造多個發射點位,像一座座機場一樣,形成多個點位平行發射,提升發射能力和效率,在星辰大海之間創造商業航天的產業奇跡。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