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福建壽寧縣南陽鎮迎來了一場關乎鄉村振興與科技賦能的盛事——“茶葉籽甘油二酯油精深加工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正式啟動。這場由武漢輕工大學、福建一棵茶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棵茶公司”)與寧德海博特醫食品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活動,得到了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和壽寧縣人民政府的支持。項目以校企合作為核心,旨在通過科技突破與產業升級,破解茶籽資源利用的難題,為傳統農業注入新動能,探索出一條“科技+資本+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壽寧縣山高林密,享有“高山茶之鄉”的美譽,全縣18萬余畝茶園年產量達2.45萬噸,不僅是全國重點產茶縣,更孕育出支撐縣域經濟的農業支柱產業。然而,長期以鮮葉采摘和初加工為主的粗放模式,始終面臨著附加值低、資源利用率不足的發展瓶頸。如何讓深山中的茶樹釋放更大價值?福建一棵茶公司歷經十余年探索,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
面對傳統茶產業的轉型困局,福建一棵茶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德海博特醫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振趙有著深刻洞察:“過去茶農只關注茶葉的經濟價值,卻讓茶籽這樣的寶貴資源白白浪費。”自2008年成立以來,企業聚焦全產業鏈開發,創新打造“公司+基地+茶農”合作模式,通過收購茶農原本廢棄的茶葉籽實現零成本助農增收,同時在南陽鎮建成占地300余畝的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通過持續技術攻堅,企業不僅攻克了傳統茶葉籽油壓榨工藝中出油率低、精煉度差等難題,更延伸開發出茶葉籽油、調和油、精華油及氨基酸沐浴露等系列高附加值產品,使單株茶樹經濟價值提升數十倍。此外,企業將茶梗加工為食用菌栽培原料,茶粕轉化為天然有機肥,形成“吃干榨凈”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從單一采摘到全產業鏈開發的轉型。
這一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來自科技賦能。武漢輕工大學油脂及植物蛋白創新團隊深耕油脂領域二十載,其前沿研究成果為企業產品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團隊核心成員張星河博士介紹道:“茶葉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調節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潛力,此次聚焦的甘油二酯油產品,能進一步實現降脂減重、調控餐后血脂及血糖等功能。”她的闡述背后,是團隊扎實的科研積淀——這支由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武漢輕工大學教授何東平教授領軍的科研力量,曾先后組織和參與制(修)訂《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生產衛生規范》等40余項國家與行業標準,構建起從理論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完整技術體系。正是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底蘊,讓深山茶籽的深度開發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傳統茶產業注入硬核科技基因。
為突破油脂營養結構與功能優化的技術瓶頸,推動高附加值健康產品的產業化落地,在多方見證下,武漢輕工大學分別與福建一棵茶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寧德海博特醫食品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三大平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油資源綜合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茶葉籽油加工基地、武漢輕工大學教學科研生產實習基地和武漢輕工大學功能性油脂加工技術研究中心。壽寧縣副縣長梅春強表示:“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為地方經濟和茶產業轉型升級作出重大貢獻,更通過注入科技動力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讓深山茶籽真正蛻變為‘致富籽’。”
近年來,壽寧縣錨定“產茶大縣”向“茶業強縣”轉型目標,以“三茶”統籌發展為抓手,通過全產業鏈升級、新質生產力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等創新舉措,全面激發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打造特色產品矩陣,創新研發融合紅茶甜醇與巖茶“花香巖韻”的“壽寧烏茶”,憑借獨特品質接連斬獲北京八大處斗茶大賽“茶王”、全市茶王賽“紅茶茶王”稱號,成為具有地理標識價值的產業新名片;破解產業集聚難題,針對縣域300余家“散亂小”茶企現狀,引進2家重點龍頭企業,規劃建設“壽寧烏茶”產業園。2024年實現茶葉產量2.45萬噸,全產業鏈產值53.46億元;深化“茶業+”多業態融合,依托張天福文化研究基地等載體,打造“龍虎山茶仙館—黨群連心路—下黨定制茶園”等茶旅精品線路,開發茶文化研學、茶事勞作體驗等沉浸式項目,激發茶旅市場巨大潛能。
當傳統茶產業突破單一葉片的局限,從茶籽到茶梗、從初加工到高附加值產品的全鏈開發,讓每棵茶樹都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綠色聚寶盆”,結出助農增收的累累碩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