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經歷肩膀的“折磨”?抬胳膊疼、穿衣服疼、甚至連睡覺翻身都疼得齜牙咧嘴?小心!這可能是肩周炎在作祟!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它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會中招!長期伏案工作、姿勢不當、運動損傷等都可能是誘因。
如果不及時干預,不僅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嚴重后果。
一、相關解剖
1.肩關節的組成
肩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由以下主要結構組成:
肱骨頭:上臂骨的圓形頭部,構成關節的“球”部分。
肩胛盂:肩胛骨上的淺窩,構成關節的“窩”部分。
關節囊:包裹著關節的結締組織,提供穩定性和保護。
肩袖肌群:由四塊肌肉(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及其肌腱組成,負責肩關節的穩定和運動。
滑囊:位于肩袖肌群和肩峰之間的囊狀結構,起到緩沖和潤滑的作用。
2. 肩周炎主要影響以下結構:
關節囊:關節囊的炎癥和纖維化是肩周炎的主要病理變化,導致關節囊增厚、攣縮,限制肩關節的活動。
肩袖肌群:肩袖肌群及其肌腱的炎癥和損傷可以誘發或加重肩周炎。
滑囊:滑囊的炎癥會導致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
3. 肩關節的運動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以進行以下運動:
前屈和后伸:手臂向前和向后運動。
外展和內收:手臂向側面抬起和放下。
外旋和內旋:手臂向外和向內旋轉。
肩周炎會導致這些運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
二、病因
肩周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退行性變:年齡增長導致肩關節周圍組織(如關節囊、肌腱)退行性變。
2.創傷或手術:肩關節外傷、骨折、脫位或手術后未及時康復。
3.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代謝性疾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
4.炎癥:肩袖損傷、滑囊炎等局部炎癥可能誘發肩周炎。
5.其他因素:長期制動、姿勢不良、心理壓力等也可能增加風險。
三、肩周炎的特點
當肩關節的疼痛與活動限制達到某種程度之后,就不再繼續發展,并且疼痛逐漸減輕以致消失,關節的活動功能也逐漸恢復,但也有少部分不能完全恢復。
肩周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在6~24個月可以自愈,但部分患者不能恢復到正常功能水平,可有長期存在的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
四、體格檢查
1.觸診檢查
沿著盂肱關節線(前側和后側)、肩胛骨和肩袖的肌腱附著部位,逐一檢查肩關節的壓痛點;同時應觸診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和肱二頭肌肌腱。
對肩部施行全程被動活動范圍檢查,并且通過觸診體會是否感覺到細捻發音、咔嗒聲、沉悶音。
2.搭肩試驗
正常人手摸對側肩部時,肘關節可以緊靠胸壁,而肩關節患者搭肩試驗多陽性。
3.肩外展試驗
①外展開始不痛,到一定程度疼痛,活動度越大越痛,可能為肩關節粘連。
②外展過程中疼痛,上舉時反而不痛,可能為三角肌下滑囊炎。
③外展上舉 60° ~ 120° 范圍內疼痛,超過此范圍反而不痛,為岡上肌肌腱炎。
4.肱二頭肌長腱試驗
肩關節內旋試驗
讓患者主動做肩過度內旋活動,在屈肘位,前臂置于背后,引起疼痛為陽性,說明為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肩周炎患者為陽性。
抗阻力試驗
患者肘關節用力屈曲,醫者手握患者腕部,用力對抗,使患者肘關節伸直,若疼痛加劇,為抗阻力試驗陽性,說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5.摸背試驗
患者患肢后伸,手指尖向對側肩胛骨觸摸,正常時能觸及肩胛骨下角以上,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時,此活動受限,肩周炎患者也受限。
五、肩痛≠肩周炎
肩痛在確診為肩周炎之前,必須排除掉肩袖損傷、骨折、肩關節不穩、頸椎病、甲狀腺疾病、冠心病、腫瘤等情況,因為這些疾病也都可能引起肩痛。
總之,不要隨便自己給自己下診斷,如果肩部疼痛,建議找專業醫生就診,明確病因再進行處理。(可去骨科或疼痛科就診)
六、5個康復階段
1.疼痛和癥狀管理
初期以緩解疼痛和炎癥為主,采用熱療或冷療、手法治療、關節活動、干針或輕柔運動等緩解疼痛。
2.恢復和改善活動范圍
通過被動(拉伸肩部的緊張組織)和主動活動(在無痛范圍內活動肩部)范圍練習,逐步恢復肩部活動能力。
在肩周炎的早期,拉伸通常會引起刺激,如果是這種情況,康復可能會進展到第 3 和第 4 階段,然后才能恢復全部活動范圍;當肩關節敏感降低后再拉伸可能更好。
3.運動控制
此階段重點是增強肩關節周圍的神經肌肉控制和穩定性。通過針對肩部肌肉和肩胛骨的鍛煉,以提高肌肉力量、控制力和協調性。
還可結合本體感受訓練和挑戰平衡和協調性的特定鍛煉,以改善運動控制和關節穩定性。
4.強化
在疼痛和活動范圍改善后,重點轉向強化肩部肌肉,使用彈力帶、重物或體重進行阻力訓練,以鍛煉肩袖肌肉、三角肌和肩胛骨穩定肌。
5.維持
最后階段通過定期伸展和力量訓練維持康復成果,同時注意姿勢、身體力學和避免肩關節過度壓力的活動,防止復發。
七、6個康復訓練
1.鐘擺運動
像鐘擺一樣緩慢地前后、左右擺動患側手臂,或者順時針、逆時針進行手臂畫圈練習,借助重力作用緩解肩部肌肉的緊張狀態,減輕因肩周炎引起的肌肉粘連。
2.擦桌子練習
利用桌面作為支撐,減輕肩部壓力,在自己能夠達到的舒適極限內,進行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的手臂運動。
從而幫助患側逐漸恢復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減輕肩部疼痛,并增強肩部肌肉的力量。
3.肩部等長收縮練習
等長收縮練習可以通過刺激神經肌肉的活動,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提高肌肉的收縮能力和協調性。
肩部的各個功能都可以進行等長練習,自我練習,可以用患側手臂對抗墻壁,控制好對抗力度,不要讓肩部出現疼痛。
4.側臥肩部內外旋
這一練習主要是為了激活肩袖肌群,增強肩袖肌對肩關節的穩定性。側臥姿勢有助于分散肩部的壓力,隨著肩部功能增強,可以用小啞鈴做進階練習。
5.手指爬墻練習
肩部功能和力量有了一定恢復之后,再進行手指爬墻練習。
身體與墻面保持一定距離,用手指爬墻來逐步增加肩關節的活動范圍。
在練習過程中,患者應持續監測自身的舒適度與耐受度,確保每一次“爬行”都控制在無痛或微痛的范圍內。
隨著訓練的持續進行,手指所能觸及的墻面高度將逐漸上升,這標志著肩關節活動范圍的顯著增加。
6.擦玻璃練習
擦玻璃練習主要通過模擬擦玻璃的動作,使肩關節在不同方向上進行活動,從而增強肩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并提高關節的靈活性。
可以先從上下、左右等簡單的滑行動作開始,然后逐漸增加難度,進行畫圈練習,以全面鍛煉肩部肌肉。
來源:疼痛康復研究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