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334字,7圖
閱讀預計:4分鐘
提到鉆石,耳邊會想起熟悉的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原英文為“A Diamond is Forever”。
這句廣告語成功地將其與愛情、承諾等情感聯系在一起,成為了20世紀最成功的營銷口號之一。?也因此,鉆石在全世界受到廣泛的追捧。
眾所周知,鉆石產地常見的有南非和巴西,但追溯歷史,最早的發源地竟是印度。
考古證據表明,印度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已有鉆石的開采和使用記錄。古印度人不僅將其用于裝飾,還用于工具加工和宗教儀式。
因此,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鉆石產地之一。
例如戈爾康達(Golconda)地區,今特倫甘納邦,以出產高品質鉆石聞名。著名的鉆石如Koh-i-Noor以及Hope Diamond等均源自此處。
Koh-i-Noor是如何成為著名鉆石的?
Koh-i-Noor波斯語意為“光之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鉆石之一,重達 105.6克拉,也是英國王冠上的珠寶之一。
這顆鉆石目前鑲嵌在伊麗莎白王太后的王冠上。
關于這顆鉆石的起源有多個傳說,1526年,莫臥兒帝國創始人巴布爾將鉆石收入囊中,并稱其價值“相當于全世界半日的開銷”。
鉆石被鑲嵌在象征權力的孔雀御座中,成為帝國財富的象征。而后,1851年,這顆鉆石在倫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但平淡無奇的切工未能打動觀眾。
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下令由科斯特鉆石公司將其重新切割成橢圓形明亮式鉆石。
而關于這顆鉆石,自抵達英國以來,只有英國王室的女性成員佩戴過這顆鉆石,被稱之為“光之山的詛咒”。
當此鉆石在1306年首次出現時,相關印度文字記載:“擁有此石者將擁有全世界以及所有的不幸。唯有神或女人佩戴時,方得幸免。”
所有曾經擁有過它的男人不是失去皇位就是遇上厄運,維多利亞女王是唯一曾經佩戴過它的女性君主,此后,光之山僅由王后佩戴。
如今,這顆鉆石在倫敦塔的珠寶館公開展出。
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政府都聲稱對光之山擁有所有權,并要求歸還它,自1947年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獨立以來一直如此。
英國政府堅稱這顆寶石是根據1849年《拉合爾最后條約》的條款合法獲得的,并拒絕了這些說法。
可見美麗的鉆石是如此耀眼奪目,以至于國家都愿意為之收藏。
Hope Diamond為何稱之為“希望之石”?
希望鉆石產自印度戈爾康達的科魯爾礦區,越美麗的物品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擁有它。
希望鉆石也和光之山有異曲同工的“詛咒”。關于這顆鉆石帶來的厄運,也是被記載了多條。
傳說這顆鉆石的前身是印度一座神廟的圣物,是大神羅摩之妻悉多神像的雙眼之一,重達112克拉。
1642年法國冒險家塔韋尼埃連夜將其偷出。神廟祭司第二天發現之后就因此施下起于私心而擁有這顆寶石之者將會死于非命的詛咒。
結果塔韋尼埃將此鉆石獻給路易十四之后就窮困潦倒在流落俄國時被一群流浪犬給咬殺。
而后,路易十四將其琢磨成69.03克拉,贈給情婦蒙泰斯達夫人,隨即蒙泰斯達失寵。
其后路易十六繼承這顆寶石就非常喜愛,并將其贈與王后瑪麗·安東尼特,結果兩人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
因此,在1920年,著名默片導演喬治·克萊恩拍攝了一部長篇希望鉆石之謎,都為這顆鉆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每一顆鉆石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些深埋在地心的碳元素歷經數十億年的沉默修行,終于綻放在不同物品上超越時間的星芒。
每個棱角都鐫刻著地質紀年的密碼,每束光芒都在訴說著最極致的璀璨。
無論它們被發現在哪個地方,都在訴說一段歷史,時間會給出明確的答案。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