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行南寧中心支行2025年5月30日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中通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通支付”)因存在10項違規行為,被警告、通報批評,罰款834.9 萬 元,沒收違法所得1059.624856萬元,同時相關責任人也被追責罰款25萬元,體現了“雙罰制”的監管原則。具體違規如下:
1.未按規定建立網絡接口相關制度 2.未按規定辦理銀行賬戶與支付賬戶之間轉賬業務 3.未嚴格履行客戶盡職調查義務 4.未履行對可疑交易的風險監測和相關處置義務 5.未采取有關風險管理措施 6.未按照規定完整傳輸有關交易信息 7.未能監測特約商戶的網絡支付接口被轉接 8.未按規定進行資金結算 9.未落實有關合規管理制度及內部控制制度 10.未按規定采取客戶支付指令驗證措施。
背景介紹:中通支付的崛起與監管環境
中通支付是中通快遞于2023年7月通過收購萬通支付曲線獲得支付牌照,業務涵蓋互聯網支付及多省預付卡,為中通快遞生態體系的核心金融板塊,成為物流行業“唯二”持牌支付機構(另一家為順豐),填補了中通在金融支付領域的空白
2024年4月22日,該公司成功備案“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成為廣西首家且唯一獲得該資質的本地支付機構,依托中國—東盟金融城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面向東盟的“交易+物流+服務”跨境一體化解決方案。
違規行為深度解析:穿透表面看實質
央行南寧中心支行公布的10項違規行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系統性風險漏洞,可歸納為五大核心問題領域:
1、支付接口管理失控
接口制度缺失與轉接風險:中通支付“未按規定建立網絡接口相關制度”和“未能監測特約商戶的網絡支付接口被轉接”直接相關,暴露其對支付接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位。
在支付業務中,網絡支付接口是資金流動的關鍵通道,若缺乏嚴格管理制度,極易被不法商戶轉接用于賭博、詐騙等非法交易。行業內類似違規已被重罰先例,多家支付機構踩雷被重罰。
跨賬戶轉賬違規:“未按規定辦理銀行賬戶與支付賬戶之間轉賬業務”反映出中通支付在賬戶隔離管理上的重大缺陷。根據監管規定,支付機構必須嚴格區分自有資金與客戶備付金,違規操作可能導致挪用客戶資金風險,這也是2025年監管重點打擊的領域。
2、反洗錢機制形同虛設
客戶盡職調查缺失:處罰事由中“未嚴格履行客戶盡職調查義務”直指反洗錢核心漏洞。支付機構需對商戶身份、經營狀況、交易背景進行穿透式審核,而中通支付顯然未能有效落實,導致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其平臺洗錢。
可疑交易監測失效:與“未履行對可疑交易的風險監測和相關處置義務”、“未采取有關風險管理措施”形成風險鏈條。這三項違規共同表明中通支付的反洗錢系統存在嚴重功能性缺陷,無法及時識別和攔截異常資金流動。2025年開年以來,已有網銀在線等多家機構因“未按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被罰,反映出監管對此類違規的零容忍態度。
3、交易信息管理缺陷
信息傳輸不完整:“未按照規定完整傳輸有關交易信息”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導致交易鏈條關鍵信息缺失。完整交易信息包含商戶編號、交易時間、金額等要素,是風險監測和調查取證的基礎,信息不完整將嚴重削弱風險防控能力。
4、資金結算違規操作
違規結算問題:“未按規定進行資金結算”可能涉及挪用商戶結算款或為非法平臺提供“二清”服務。央行明令禁止支付機構未經批準開展T+0墊資結算,但部分機構為吸引商戶仍違規操作。
5、內控體系系統性失效
制度與執行雙缺失:“未落實有關合規管理制度及內部控制制度”表明中通支付的公司治理存在根本缺陷。合規管理不能僅停留在文件層面,必須嵌入業務流程各環節。2025年一季度處罰案例顯示,監管對“形式化合規”的容忍度顯著降低。
支付指令驗證漏洞:“未按規定采取客戶支付指令驗證措施”使交易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在數字支付時代,支付指令驗證是防范盜刷、欺詐的第一道防線,中通支付在此環節的疏漏可能導致大規模客戶資金損失。
監管態勢分析:2025年支付行業強監管趨勢
此次處罰發生在2025年支付行業嚴監管持續升級的大背景下,呈現出鮮明的政策導向與執法特點:
處罰力度空前:2025年僅1-3月,央行已對支付機構開出超20張罰單,罰沒總額達3032萬元,較去年同期顯著增加。千萬元級大額罰單頻現,如北京雅酷時空被罰沒1199萬元、廣州市匯聚支付被罰沒1061萬元369。中通支付單筆罰沒金額高達1894.5萬元(含沒收違法所得1059.6萬元及罰款834.9萬元),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顯示監管對系統性風險漏洞的零容忍態度。
“雙罰制”常態化:本次處罰延續了2025年強化問責的監管趨勢,在處罰機構的同時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個人責任。監管通過“雙罰制”傳遞明確信號:風險管控必須落實到人。
監管科技升級:央行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監管科技手段大幅提升違規行為識別能力。過去難以發現的“未完整傳輸交易信息”、“接口轉接”等隱蔽違規如今無所遁形。
跨境支付成重點:作為面向東盟的跨境支付持牌機構,中通支付肩負人民幣國際化前沿陣地職責,其違規行為可能影響區域金融穩定。央行南寧中心支行此次重拳出擊,彰顯對跨境業務合規性的高度重視。在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年均增長80%的南寧片區,此類處罰具有警示全行業的效應。
影響與挑戰:重罰后的多重沖擊
此次處罰對中通支付及其關聯生態將產生深遠影響,既帶來短期沖擊,也構成長期戰略挑戰。
1、短期直接影響
重大財務損失:罰沒款項總額高達1894.5萬元(含沒收違法所得1059.6萬元及罰款834.9萬元),相當于中型支付機構全年凈利潤水平。參考中通快遞2023年報,其單件快遞利潤已降至較低水平,此次處罰金額需數億件快遞業務才能彌補。
業務受限風險:若整改未達監管要求,中通支付可能面臨業務暫停或牌照續展危機。2016年中匯支付就曾因違規被吊銷12省市收單資質;2023年多家支付機構牌照續展時被縮窄業務范圍。對剛獲跨境支付資質的中通支付而言,此類處罰可能影響其核心戰略布局。
東盟市場拓展受阻:中通支付在南寧五象新區投資建設的新零售智慧產業園(占地80畝)是其跨境戰略的重要支點。處罰事件可能引發合作方信任危機,特別是與國際物流企業、跨境電商平臺剛達成的合作意向可能面臨重新評估。
2、長期聲譽與戰略挑戰
“錢從南寧過”戰略受挫:廣西自貿區著力打造“買全球、賣全球”的結算樞紐,中通支付作為本地唯一持牌跨境支付機構,本應成為區域金融創新的標桿。但此次事件暴露的風控漏洞,可能導致地方政府重新評估其戰略地位,政策支持力度可能減弱。
歷史遺留問題再現:中通體系并非首次因支付漏洞陷入爭議。早在2016年,中通快遞的“代收貨款”服務就因無需審核寄件人資質,被不法分子利用發送“MTSF hair”等三無產品實施詐騙,消費者未購物卻被迫付款。此次處罰顯示,其內部管控痼疾仍未根治。
行業競爭劣勢加劇:在2025年支付行業“嚴監管、強合規”的洗牌期,風控能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中通支付因合規缺陷被重罰,可能在與支付寶、銀聯等頭部機構的跨境支付競爭中喪失市場份額,甚至影響母公司中通快遞“物流+支付”的生態閉環戰略。
結語:央行南寧中心支行對中通支付的重罰,既是2025年支付行業嚴監管的典型案例,也揭示了跨境支付創新與風險管控的深刻矛盾。隨著監管科技水平的提升和“雙罰制”的常態化,支付機構“重業務、輕合規”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