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4日拂曉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籠罩在一種不尋常的寂靜中。23歲的年輕國王費薩爾二世在巴布阿爾-古茲王宮的臥室里沉睡著,全然不知一場精心策劃的軍事政變已悄然展開。
當黎明的第一縷微光尚未穿透地平線,坦克的履帶聲碾碎了清晨的寧靜。這場由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領導的政變,不僅終結了伊拉克哈希姆王朝37年的統治,更將這個古老國度推向了充滿動蕩的共和時代。費薩爾二世,這個被歷史洪流裹挾的末代君主,即將迎來他生命的終點。
伊拉克的哈希姆王朝,其誕生就是因為一場欺騙。費薩爾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英法立下汗馬功勞,幫他們肢解了奧斯曼帝國的,英國原本答應將大敘利亞國留給他,結果法國自己想要敘利亞,就把費薩爾一世趕走。
英法也覺得做得太過分,于是把伊拉克交給費薩爾一世,哈希姆王朝就此誕生。他們順手在中東弄出一個猶太人的國家,名叫以色列,從此中東就不得安寧。
這樣誕生的一個國家,始終在獨立自主與外部干預間艱難求存。費薩爾二世1953年登基時僅18歲,實際權力由其叔父阿卜杜勒·伊拉親王攝政掌控。王朝面臨三重致命危機:
阿拉伯民族主義狂潮:埃及納賽爾推翻君主制的成功革命點燃了整個中東,其“阿拉伯統一”理念對親西方的伊拉克君主制構成意識形態威脅。
經濟困境與民怨沸騰:石油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底層民眾生活困苦,而王室的奢華與西方石油公司的控制形成刺痛對比。
軍隊的不滿與滲透:受過現代教育的軍官團深受民族主義影響,對王室依附英美、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未支持埃及深感恥辱。卡塞姆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在軍隊中秘密蔓延,如同血管中潛伏的病毒。
1958年2月,伊拉克與約旦組成“阿拉伯聯邦”試圖對抗埃及納賽爾主義,卻反而激化了國內矛盾。王室對軍隊異動的風聲有所察覺,但致命的麻痹與誤判讓他們未能采取有效行動。阿卜杜勒·伊拉親王甚至認為軍隊“忠誠可靠”,殊不知一張政變大網已在夜色中悄然張開。
1958年7月14日凌晨,政變如雷霆般發動:
卡塞姆及其盟友阿卜杜勒·薩拉姆·阿里夫指揮的部隊迅速控制巴格達關鍵據點。原本保衛王室的精銳部隊第19旅和第20旅陣前倒戈,成為刺向王權最鋒利的矛。
清晨5點30分,坦克與裝甲車將巴布阿爾-古茲王宮圍得水泄不通。忠于王室的少數衛隊進行了微弱抵抗,但在壓倒性兵力面前迅速瓦解。
費薩爾二世國王、阿卜杜勒·伊拉親王、王太后及其他近親被政變士兵集中在王宮的一個房間內。政變軍官命令王室成員投降,聲稱保證其安全。然后,他們就被全部處死。
政變者辯稱,王室成員是被失控士兵射殺的。但是,從死者的死狀可以看出,他們遭遇了行刑式處決,跟失控沒關系。死者有費薩爾二世國王(23歲)、阿卜杜勒·伊拉親王(攝政王)、納菲莎王太后(國王祖母)、多位公主及兒童仆從,共計約十余人殞命。
幾乎同時,首相努里·賽義德在試圖男扮女裝逃跑時被認出,隨即被憤怒的民眾毆打致死,其尸體遭汽車反復碾壓。他的兒子也在為父報仇的混亂中喪生。巴格達街頭陷入血腥狂歡,舊秩序象征被徹底摧毀。
王室成員遺體被政變士兵從王宮移出,被運至巴格達街頭。阿卜杜勒·伊拉親王的遺體被剝去上衣,用繩索捆綁拖行在巴格達主要街道,民眾在煽動下對其投擲石塊、吐唾沫并踐踏。
費薩爾二世、王太后及其他王室成員的遺體未被單獨展示,但與伊拉親王的遺體一起被草草堆放在巴格達的亂葬坑,未進行任何宗教儀式或身份標記。士兵用毛毯包裹遺體后丟棄,意在使其“消失”。
卡塞姆政府對外宣稱遺體已被“妥善安葬”,但實際位置被列為國家機密。此后數十年間,復興黨政權(1968-2003)延續對哈希姆王朝的歷史否定,王室墓地成為禁忌話題。此舉就是為了防止民間私下悼念王室。
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臺后,伊拉克王室支持者(包括流亡海外的王室后裔)開始尋找費薩爾二世遺骸。根據前政權檔案和目擊者線索,在卡濟米耶區一處廢棄軍營地下挖掘出十余具遺骸,經DNA比對確認包括費薩爾二世、伊拉親王、王太后及公主等人。
2010年:伊拉克政府同意將遺骸移交王室家族。遺體被轉移至約旦首都安曼,因為王室所屬的哈希姆家族在約旦仍掌權,由約旦王室主持宗教儀式。
費薩爾二世與其他親屬被安葬于安曼的拉格丹宮皇家陵園,與約旦國王侯賽因等同族成員為鄰。墓碑銘文僅簡單標注姓名與生卒年。此時,距離他去世已經過了5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