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一個王朝的金碧輝煌與石油美元編織的奢靡迷霧中,一個被全世界幾乎遺忘的名字,終于畫上句點。7月19日,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哈立德去世,終年35歲。他是沙特前王儲塔拉勒王子的孫子,也曾是沙特權貴集團中最具潛力的一員。20年前的一場車禍,令這位年輕的王子陷入了漫長而無聲的昏迷,而他的生命,就這樣被一根管子維系了近二十載。
但這并不只是一個關于悲傷與父愛、命運與希望的私人故事。這更是一部深埋在中東權力叢林下的王室寓言,一場極權之中的溫情幻影,一則王朝與家族、制度與情感激烈交錯的劇本。
讓我們從“沉睡王子”這個稱號說起。在現代王室政治中,一個昏迷20年的王子居然持續擁有媒體版面、醫療資源、社會關注,這本身就足以構成諷刺。當普通沙特公民在公共醫療體系中掙扎時,一位王子僅憑“可能醒來”的信念就能被維持二十年生命支持設備,這不是科技的勝利,這是權力對現實的強暴。它不是“父愛如山”的勵志神話,而是王權時代對“人之尊嚴”的另一種拷問。
阿勒瓦利德之死固然是一次家庭悲劇,但這一事件在當下的時間點發生,卻不容忽視其背后的政治影子。沙特正處在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BS)強力“改革”風暴的中心,從2017年起,這位被稱為“沙特王國的強人”的年輕王儲主導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清洗,從高層反腐、經濟重構,到宗教體制改造,整個王國被迫駛入一個急轉彎的現代化進程。
在中東政治中,權力繼承從來不是一場溫情脈脈的接力跑,而是血與火的零和博弈。塔拉勒王子家族,曾被稱為“紅色王子集團”,在過去沙特王權體系中主張改革、主張更多透明與公共治理,代表著王國內部較為自由的聲音。然而,這種“改革派”在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全面控制中早已無聲無息。今天,“沉睡王子”終于永遠閉上了眼睛,或許也代表著塔拉勒系在沙特王室權力結構中徹底的終結。
媒體廣泛報道中,不斷強調其父親“拒絕關閉生命支持系統”的執著,試圖將這場政治劇轉化為人間悲情,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敘事。我們必須看清,真正“沉睡”的不是王子,而是社會對權力結構的批判精神。一個封閉王朝中的“沉睡王子”,成了權力合法性投影的道具:他是“人性”的樣本,是“慈父”的載體,是“忠誠”的象征。他沉睡著,王室就能維持某種“家族溫情”的面具。而他死去,這面具也隨之碎裂,露出一個冰冷的結構性現實:任何人,無論其身份如何顯赫,只要脫離了權力核心,就會淪為一場帝國劇目的背景板,甚至是擺設。
然而,王子的去世竟也成為沙特官方“統一情緒”的動員儀式。7月20日的利雅得祈禱儀式,不只是葬禮,更是一場集體忠誠秀。在一個依然奉行王室神權合一的體制中,祈禱不僅是宗教行為,更是政治宣誓。它向外界展示的是王權的延續與統一,是對異議與分裂的否定。而對于那些依然在審查、清洗、懲戒中掙扎的“非核心”王子們而言,這場儀式同樣是一種警告,無論你是否活著,只要你不歸順權力的重心,你便早已“死去”。
在國際輿論對“沙特轉型”的贊譽之中,這類事件往往被有意忽略。西方媒體頻頻稱贊沙特開放女性駕車、舉辦電子音樂節、吸引外國投資,但在表面多彩背后,是一個政治生態高度集中化、信息控制趨于絕對、異議空間近乎窒息的現實。沉睡王子的去世,不是改革的一部分,而是清算的一部分。所謂“新沙特”,終究只是舊權力以新包裝再度上演的幻覺。
沉睡王子的故事,注定不會成為迪士尼式的“王子醒來”童話。它是一部寓言,但這寓言不是寫給孩子的,而是寫給全世界政治觀察家的警世錄。王子雖死,但更大的昏睡依舊繼續:那是制度的昏睡,是社會意識的昏睡,是對權力不加質疑的沉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