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長城汽車掌舵人魏建軍在訪談中拋出“車圈恒大”論,稱“汽車產業里的恒大已存在,只是尚未暴雷”。這話一出來,就跟扔了個炸彈似的,一下子就讓整個行業都炸鍋了。盡管魏建軍并未點名,但輿論場迅速將矛頭指向比亞迪,理由是其70%的資產負債率和5847億元總負債與恒大暴雷前的數據存在表面相似性。
面對輿論圍攻,比亞迪選擇以數據為武器,正面硬剛“車圈恒大”論。5月30日,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連發多條長文,從五個維度擊碎“車圈恒大”的荒謬邏輯:
1.比亞迪70%的負債率看似很多,但橫向對比國際巨頭,福特84%、通用76%、蘋果80%、波音102%的負債率赫然在列,比亞迪的74.64%在A股車企中僅居中游。更關鍵的是,比亞迪有息負債僅286億元,占總負債的5%,而豐田有息負債高達1.8萬億元,占比68%。這種負債結構差異,如同“無息貸款”與“高利貸”的本質區別。
2.比亞迪5847億元總負債看似龐大,但對比豐田2.7萬億、大眾3.4萬億、福特1.7萬億和上汽6104億的總負債,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拿絕對值說事,為何不看看這些巨頭?”更重要的是,比亞迪總負債僅為營收的75%,而大眾、福特的總負債竟是營收的1.3倍以上,風險程度一目了然。
3.最具殺傷力的對比出現在有息負債領域。比亞迪2024年有息負債僅286億元的數據,與吉利的860億、上汽的945億形成鮮明反差。國際車企中,豐田1.8萬億、福特1.1萬億、大眾1萬億的債務規模,更凸顯中國車企的財務穩健。
4.“供應商被嚴重拖欠?”面對這個敏感話題,李云飛給出兩組關鍵指標:比亞迪應付賬款占營收比31%,低于吉利32%、上汽38%和長城39%;付款周期127天,短于長城163天和上汽164天,供應鏈健康度行業領先?!捌髽I規模越大,供應鏈資金規模自然擴大,這是拉動經濟的表現。
5.業績是最好的回應:比亞迪2024年營收7771億元,凈利潤403億元,現金儲備1549億元,每天凈賺1.1億元現金流。這種造血能力,與恒大“拆東墻補西墻”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在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542億元,累計超1800億元,擁有13萬工程師團隊,刀片電池、DM-i混動等技術構筑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這種“技術立企”的戰略,與恒大“買買買”的投機模式截然不同。
其實,這場口水戰將車企與恒大類比,本質上是對行業規律的誤讀。房地產行業依賴“高杠桿、高周轉”,而汽車制造業更注重技術積累和產業鏈協同。以比亞迪為例,其90%的負債為無息負債,主要來自供應商墊資和客戶預付款,這種“類無息貸款”模式與恒大的債務危機有本質區別。
更關鍵的是,中國車企的發展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掌控核心技術,從電池、電機到芯片全產業鏈布局,這種“技術魚池”模式讓其在價格戰中仍能保持22.31%的毛利率,高于特斯拉的17.9%。而恒大汽車的失敗,正是因為缺乏核心技術,淪為資本游戲的犧牲品。
隨著中國汽車品牌在國內市場份額突破60%、新能源滲透率超52%,中國汽車產業已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在這一過程中,比亞迪用7771億營收、403億凈利潤和542億研發投入的數據,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底氣與實力。正如李云飛所言:“中國汽車目前發展良好,且勢不可擋!
最后,這場風波終將平息,但留給行業的啟示深遠: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期,唯有聚焦技術創新、夯實產業鏈根基,才能穿越周期,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正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所言:“行業需要的是健康發展,而非無端猜測和惡意競爭?!?/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