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反對戰爭,但卻必須正視一個事實
那就是:中美必有一戰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最近十年被反復提起,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崛起大國威脅到現有霸主地位時,戰爭概率會飆升。
美國人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具體來說當一個崛起大國威脅取代現有守成霸主時,雙方會因結構性矛盾如權力再分配焦慮、戰略誤判與安全困境而爆發戰爭。
而現在中美兩國正處在這個劇本里。
首先中美兩國力量對比已經越來越接近臨界點。中國GDP在2023年已達到美國的6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甚至反超),海軍艦艇總噸位逼近美國。
這種“準超級大國”的體量,讓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就像班級里原本穩坐第一的學霸,突然發現第二名不僅成績逼近,體育、藝術甚至人緣都開始全面開花,焦慮感自然爆棚。
其次雙方在價值觀和底層文明上的截然不同。美國自詡“民主燈塔”,而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這種差異在平時可能只是“嘴上不服”,但在國際競爭中會演變成規則制定權的爭奪。
中美兩國文明基因里的深刻差異也決定了這一場沖突不可避免,中國承襲農耕文明的集體主義傳統與和合文化,追求“協和萬邦”的秩序觀;
而美國根植于海洋商業文明的個人自由主義與清教使命觀,篤信“天定命運”的擴張邏輯。
這種差異導致美國將中國復興視為對其文明范式與霸權體系的雙重挑戰:中國強調“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消解了西方“零和博弈”的敘事基礎,儒家“天下大同”理念更與美式“普世價值”形成理念競爭。
懂王上臺尤其是二次上臺后,中美兩國的經濟撕裂已經再無回頭之路,從貿易戰到全面脫鉤的致命螺旋早已開啟。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拉開經濟戰序幕,如今已演變為系統性切割。
美國人聲稱“必須運用一切經濟工具阻止中國獲取戰略優勢”,意味著貿易戰只是經濟殲滅戰的前奏。
這種政治意志與經濟現實的撕裂,恰恰加劇了“先發制人”的冒險沖動。
大國之間的貿易戰最終都會爆發戰爭,當生存空間和自身利益被收到擠壓,所有的經濟手段無法奏效,那就只剩下最后一個辦法,通過戰爭的發生重新洗牌,打破原有的政治經濟秩序。
最重要的是,中美之間還有一個最容易爆發沖突的現實問題:臺海。在中美力量對比的天平發生轉變的當下,不少美國人認為“越早開戰代價越小”,發動戰爭的沖動只會越發強烈。
臺海問題很可能成為中美沖突的引爆點:中國視之為核心利益“紅線”,美國則將其作為印太戰略“錨點”,當雙方戰略互信耗盡、危機管控機制失效時,局部軍事沖突可能因誤判升級為全面對抗。
更深一層,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即是維護美國霸權,也是對中國的圍堵和威脅。只要美軍在亞太,中國周邊就不會安寧,即使沒有臺灣問題,也會有別的問題。
中國要想有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只能將美國軍事實力驅趕出亞太,而美國自然不愿甘心退讓,這也將是沖突爆發的導火線。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押著相似的韻腳。
中國既要警惕“修昔底德陷阱”,更要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因為真正的勝利,從不在于擊敗對手,而在于超越歷史的輪回。
“能戰方能止戰,敢打才能不打”,這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淬煉出的生存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