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瑩
編輯/子夜
拼多多的新一季度財報,透露出其長期戰略選擇和新的商業邏輯。
5月27日,拼多多發布截至3月31日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拼多多本季度營收957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有所放緩。調整后凈利潤169億元,同比下降45%。
業績一經發布后,拼多多盤前股價最高跌幅超過20%,最終收跌接近14%。
表面上,這是一份不及資本市場預期的財報。實際上,這是拼多多作為一個先行者的勇氣。這幾年,為了推動行業走向開放共贏,拼多多一直舍得為供需兩端花錢,這些投入的力度甚至已經超出市場預期。
正如拼多多董事長陳磊在電話會上指出,當下的市場在加速變化,平臺要敢于犧牲短期業績,助力商家度過短期波動。
今年4月,拼多多堅持的生態方向已經升級到“千億扶持”戰略。過去一年,在減免+扶持+治理”的惠商組合拳下,拼多多帶動眾多地方產業走上轉型之路,也給用戶帶來更豐富的優質供給。
扶持商家、治理平臺環境,無疑是一條投入高、困難多、周期長的道路。這條路,雖然短期內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來看,是電商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從財報數字的“減速換擋”,到田間地頭的“韌性生長”,拼多多的選擇從來不是一場簡單的補貼游戲,而是將真金白銀化為撬動產業變革的杠桿。
1、犧牲短期利潤,拼多多把“百億減免”升級成了“千億扶持”
當電商行業陷入增長焦慮的怪圈,不追風口的拼多多,交上了一份“計劃內”的答卷。
本季度,銷售與營銷費用暴增。
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拼多多總運營費用為386.395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銷售與營銷費用高達334.027億元,同比增長43%。與去年同期相比,這項支出增加了近100億元。
拼多多此次凈利潤下滑的關鍵就在于銷售與營銷費用支出激增,主要用于商家補貼、流量扶持及消費者端“百億補貼”加碼。
一增一減之間,拼多多的盈利能力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但了解拼多多故事的人都清楚,這一“減速換擋”背后,是拼多多主動選擇的結果。
陳磊表示,“在第一季度,我們對平臺生態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以便在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中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支持。”
具體到動作上,今年4月,拼多多升級了普惠電商動作,開啟了“千億扶持”戰略,資源投入空前。早在3月,拼多多成立了“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深入供需兩邊推動商家與消費者的普惠。
同時,拼多多還進一步減少傭金收入,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從財報可以看到,傭金收入的下降,直接影響了拼多多變現率的下降。
從“百億補貼”到“百億減免”再到“千億扶持”,拼多多一直在取舍。拼多多身體力行地證明,真金白銀的“普惠”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需要企業的投入決心和戰略專注。
在“千億扶持”啟動后,拼多多已推出多項惠商舉措反哺產業生態。(焦巖松 攝)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千億扶持”并非簡單延續此前的“百億減免”,而是從單一費用減免轉向全鏈路賦能。
例如,在浙江永康,當地的五金、廚具產業規模空前,但長期以外貿代工和內銷貼牌為主,商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在拼多多的扶持下,一位95后初創商家對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大幅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并借助平臺的黑標店鋪實現了品牌化發展,僅在一年時間就擴展了10條生產線,也帶動了很多當地商家從傳統的代工模式轉向品牌模式,為永康這個“中國五金之都”的產業轉型創造了第二曲線。
正如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在電話會上提到,“過去幾個季度,我們的高質量發展戰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減免與扶持并重的一系列商家舉措已初見成效,我們全力構建的共贏生態正為廣大用戶和千萬商家持續創造積極價值。”
管理層也強調,拼多多不會因為短期壓力而改變既定的戰略方向。利潤的“退”,是為了商業生態的“進”。
拼多多再次用專注精神證明了拼多多的戰略邏輯——以差異化供給打破同質化僵局,用真金白銀撬動產業升級的杠桿。
2、長期投資,功夫不在一朝一夕
翻看拼多多的財報不難發現,這個從田間地頭起家的電商平臺,在日復一日地深耕一件事——“農事”。
從農研投入,到推動農業相關產業鏈升級,拼多多對農業的重視始終沒變過。
此次“千億扶持”戰略下,農產品依舊是拼多多扶持的重中之重。“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之下,拼多多深入國內各大農牧產區,從源頭提升各地農特產品的上行規模和效率。
更關鍵的是,拼多多的農業扶持不僅是資金投入,還是一場思維認知的革命。
從源頭保證品質是關鍵。隨著行業走向品質升級,怎么做精品,怎么提高復購,是很多商家的痛點。
“多多好特產”策略之下,拼多多的扶持不僅作用于前端,更是更進一步地深入供應鏈腹地,為生鮮商家提供全方位的品質升級指引。
在海南荔枝園區,想要挑選出個大果甜的妃子笑,不僅需要天時地利,還需要經過層層篩選。一位商家今年新購置了兩臺價值80萬的分揀機器,該商家預計今年復購率將從往年的15%提升至30%。
如此有信心的背后,是拼多多的惠商政策給了商家確定性。據拼多多官方數據,2023年平臺水果類目的客訴率同比下降25%,其中荔枝、芒果等季節性水果的復購率提升30%-50%。
同樣是水果品類,在拼多多,廣西融安脆蜜金桔商家有六成訂單來自百億補貼等活動。“對脆蜜金桔這些新品種,平臺的流量扶持一直很大,而且原價四斤一百三四十元的金桔,百億補貼后便宜近四十元,這樣就賣得更快了。”上述商家表示。
此外,為了給平臺商家降本增效,推動農業從傳統行業到數字化的轉型,在云南蒙自的木瓜產區,當地商家在拼多多支持下,研發出了一套農產品運營的數字系統,實現了農產品采摘、上架、定價、物流、售后和溯源等環節的自動化運營,實現了農產品運營從“人工經驗”到“數據驅動”的變革。
據連線Insight了解,“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目前已走進江蘇連云港,福建寧德、海南萬寧、山西運城、廣東茂名、四川成都、遼寧大連、甘肅環縣、江西撫州等農特產區。
本質上,拼多多的補貼,是讓農民和中小商家自己長出翅膀。從海南荔枝到融安金桔,拼多多證明了“授人以漁”遠比“授人以魚”更具生命力。
這背后透露的另一個趨勢在于,隨著用戶需求多元化延伸,平臺要去更多的地方尋找優質供給,中小商家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今年3月至今,拼多多“新質供給”專項團隊先后深入涇縣宣紙、永康廚具等產業一線,對各地的中小商家展開從源頭到產品的全方位扶持。
從田間到產業帶,拼多多難得的是啃下“硬骨頭”的底氣。這中間鏈條長、環節多,寄托著數以萬計人的生計,這意味著這需要持久的投入、日復一日的耕耘、以及犧牲短期利益,重視長期價值的信心。
正如陳磊直言,“這意味著短期,甚至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的利潤將受到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我們看重的是5年、10年以及更長周期的企業內在價值。”
3、結語
當行業陷入新階段的博弈,拼多多以“商家-用戶-平臺”的共贏三角,定義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通過賦能供給側、激活消費端,拼多多正在構筑一條以“新質供給”為內核、以產業帶升級為基石的護城河。
千億扶持戰略下,拼多多用實踐證明,真正的護盤不是守住財報數字,而是守住產業鏈的韌性。
更大的意義在于,拼多多已經撥開了電商行業競爭的迷霧——電商的終局不是流量爭奪,而是生態共生。
每一條道路的選擇,都源自企業的遠見與擔當。拼多多已然認識到,商業的終極競爭力,藏在對社會價值的長線投資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