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常常能看到大家曬:
旅行、讀書、運動,再配上精致的妝容、壯麗的風景、誘人的美食。
讓人感覺世界到處美好,苦難似乎只發生在自己身上。
認識的好幾個朋友都是如此,可我知道,他們的生活其實過得一團糟。
我們這一代人,因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似乎得了一種怪病:
沉迷于宏大敘事,卻逃避具體生活。
在抽象的世界里,我們極其容易獲得滿足。
看一場音樂會、聽一場大佬演講、刷幾篇深度文章、轉發幾條行業洞見,就仿佛站在了人類思想的高地,看不起那些在底層奔波的普通人。
“我在思考人類命運”確實比“我剛把碗都刷好了”聽起來高級得多。
但問題是,這種“顱內高潮”并不會帶來任何實際改變。
我們只是在用“思考”代替“行動”,用“討論”掩蓋“懶惰”。
特意去翻了下,往年做的年度目標,發現自己也是如此:
1、體重降到135,擁有胸肌和腹肌; 2、看12本書,并輸出觀后感; 3、擁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副業; 4、結交10個新的人脈關系; 5、治愈好體檢發現的一些身體疾病; 6、更強的領導力、自律力、深度思考能力。
這些是幾乎每年都會設定的高頻目標,但幾乎每一年都無法實現。
到了年底復盤的時候,只能長嘆一口氣。
想但是當初寫下這些的時候,內心是何等的豪情壯志。
直到去年重讀了陀翁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時隔多年,仍舊被這句話深深觸動: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原來自己一直活在抽象的世界里,做任何事情都要探尋背景,追求儀式感,追求意義。
其實真正改變生活的,從來不是那些豪言壯語,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小堅持。
所以后面,我把年度計劃改成了這樣:
1、每天做一個俯臥撐、一個卷腹、一個啞鈴動作; 2、每個月去一次圖書館; 3、盡量不用嘴巴呼吸,晚上十點半上床睡覺; 4、記住身邊人的名字,每次見面打招呼; 5、記錄每次的思考,哪怕只有幾個字; 6、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對,就馬上走開,不要糾纏、不要說話。 7、每次只吃一碗飯,晚上八點后禁食。
然后,神奇的事情就開始發生:
以前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的目標,正在一一實現。
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掌控生活的真實感。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活在抽象里:
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卻對雜亂的房間視而不見;
我們追求偉大的愛情,卻看不到伴侶下班后的疲憊;
我們喜歡生活的儀式感,卻不愿親自下廚去做一頓飯;
我們發誓要鍛煉出一副好身材,卻不愿跑下樓去拿一個快遞;
我們點贊別人的育兒經驗,卻不愿花半小時陪小孩搭積木;
我們收藏無數必讀書單,卻連一本完整的小說都沒讀過;
我們點贊一堆“一個月瘦10斤”的攻略,卻從沒出去跑過一圈;
我們想要結交新的人脈,卻連樓下保安的名字都不知道;
我們熱衷于討論國際局勢和宏觀經濟,卻連菜市場的菜價都不清楚;
我們幻想著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主義,卻連路旁受傷的流浪貓都不愿多看一眼。
這種分裂感讓人恍惚。
我們明明站在堅實的大地上,卻總感覺空虛和無奈。
理想和現實之間,似乎天然隔著一道鴻溝。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才一直告誡說: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抽象的概念,也沒有那么多宏大的敘事,更沒有那么多的意義。
生活從來不在別處,就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就在你手邊溫熱的茶杯,就在父母的絮叨,就在老友的打趣。
不要追求生活的意義,要感受生活本身。
眼前的這條小溪流,和長江黃河一樣,都是奔流不息的生命。
愛情也不是泰坦尼克號
就是那個會打嗝、會發脾氣、會睡懶覺的伴侶;
她會陪你吃路邊攤、擠地鐵、一起面對柴米油鹽,
陪你走過漫長的一生。
人啊,大多會在25-35歲之間精神死亡一次,然后重新活下半生。
當我們最終放下那些虛幻的期待,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就會有豐富飽滿的一生。
以后,當別人在朋友圈里攀登珠穆朗瑪時,我們不妨登頂家門口的那座小山。
那里的太陽和珠峰上的一樣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